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孙广宁,80后的小伙,典型的理工男,原本有着外资企业工程师的高薪待遇,却自愿投身到山区驻村帮扶,从此,他就踏上了一条扶贫长路,至今仍然坚守在封开县罗董镇五星村的脱贫攻坚一线。
2013年3月,孙广宁主动申请参加第二轮“双到”扶贫,被派到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下洞村,26岁的孙广宁怀着一颗勤奋、努力、上进、负责的心,在下洞村驻村一驻就三年。
因为扶贫成效明显,就在扶贫“双到”收队不久,2016年孙广宁又被中山市南朗镇政府选派到封开县罗董镇五星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从2013年到2020年的七年多时间,中山市南朗镇的扶贫干部轮换了一批又一批,心系扶贫的孙广宁却依然坚守在扶贫一线,从26岁到35岁,他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扶贫工作。
在同事和朋友的眼里,孙广宁是个雷厉风行的工作狂,一到封开县罗董镇五星村的扶贫工作岗位上,他和同事一起白天走访贫困户,晚上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和同事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摸查了五星村的所有贫困户,不歇息地整理档案资料,摸清村里贫困户的情况。“只有了解清楚村情民情才能尽快为村为百姓谋发展之路。”孙广宁说。
2017年,孙广宁在一次入户走访中骑摩托车不慎摔倒,身上多处擦伤,被诊断为右手两处关节骨膜破裂,医生建议休息一个月以上待伤口愈合,然后再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恢复治疗。
得知他摔伤的消息,驻村工作组、村干部都劝他尽快回中山进行治疗,工作组组长当场批假,但孙广宁都拒绝了,他坚决要留下来:“马上要迎接省的考核了,村里贫困户的情况和驻村工作还是我最清楚,系统数据录入、档案整理,项目推进等大量的工作也是我在负责,我是不能缺席的!”
经过了消毒和包扎,孙广宁又回到扶贫工作岗位上。他还向家人隐瞒了受伤的事情,一连两个月都没有回家,留在驻村的地方边治疗边工作,“如果让家人知道,他们肯定要劝我回到家中治疗休息,我不想让他们担心,也不想影响工作进度。”孙广宁回忆道。
带伤坚守扶贫一线的孙广宁,白天继续走村入户,晚上加班加点用单手敲打键盘录入数据,村里的干部都对他爱岗敬业的精神敬佩不已。
孙广宁虽然是一名年轻的80后干部,但他在扶贫工作队伍里却被称为“老扶贫”,在五星村里即使比他年长的贫困户都亲切地叫他“宁哥”,这位“老扶贫”宁哥就像一部行走的电脑,里面存满了贫困户的各种数据,载满了的各种扶贫政策的信息,装满了各种为贫困户解决困难的点子,村里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每一户贫困户的需求他都记在心上。
贫困户杨锦祥户,家中还有弟弟以及母亲,全家主要收入来源是依靠杨锦祥在外务工,2019年初,本在家中照顾残疾弟弟的母亲突然去世,为了照顾残疾的弟弟,杨锦祥只能回到家中靠务农维持生活,家庭经济变得更加困难。
得知情况后,孙广宁想到现有的低保户政策,马上联系民政部门并整理提交资料,顺利把杨锦祥的弟弟纳入低保保障。想到杨锦祥有劳动能力可以工作,孙广宁向单位领导提议开设公益性岗位,建议让杨锦祥等还有劳动力却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接纳到村保洁员岗位上。孙广宁的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如今,杨锦祥的弟弟不仅可享受每月低保金865元的保障,杨锦祥也可以在家门口解决就业,边务农边担任村的保洁员,每月增加900元工资,安心照顾残疾的弟弟。孙广宁建议开设的公益性岗位,还帮助到村里十几名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增加了收入。
五星村还有一户贫困户的孩子小陈(化名),中途辍学到顺德务工,孙广宁得知这个情况后,联系上小陈劝说她回校读书,但多次电话劝说无效,孙广宁和同事决定驱车几百公里亲自去寻找孩子当面劝说,最终经过几个小时的倾心交流,小陈终于同意返回学校继续完成学业。
小陈的事深深地影响到了孙广宁,为了帮助贫困学子安心无忧地完成学业,除了帮助他们落实现有的教育补助政策,孙广宁与扶贫工作队联系上中山市热心的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对五星村贫困户的子女教育和生活提供大力的帮助和支持,捐资捐物。多年来,他和同事共联系帮助了30多名贫困学子,其中有2名贫困户子女在社会热心人士一对一的帮助下实现了大学梦。
“我不后悔踏上扶贫之路,但唯一觉得亏欠的是家人。”孙广宁离开家里参与扶贫工作的时候,女儿才刚满一岁。七年过去了,女儿逐渐长大,现在女儿也知道爸爸的工作是在为山区的贫穷人民谋幸福。
在孙广宁和帮扶队的努力下,省定相对贫困村罗董镇五星村,由原来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今已变成焕然一新的新农村,环境整洁、村道平坦、屋舍俨然、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逐步发展壮大。贫困户饮水安全、用电安全、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了坚实的保障,村民家中有电视信号,宽带信号全覆盖,年人均可以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4000多元到现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00多元,山区贫困人民的生活得到了真真实实的改变。
回想起扶贫这些年,孙广宁坦言驻村扶贫工作确实有苦有累,但看着自己的努力和坚守变成群众的喜悦与幸福,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艰辛和汗水都烟消云散。“为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七年的付出,值得!”孙广宁毅然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