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真情——肇庆市中级人民法院结对帮扶纪实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初秋的封开县莲都镇,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混凝土水泥路穿村而过,路的一边是稻浪滚滚,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群众脸上;另一边则是白墙黛瓦、干净整洁,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作为脱贫攻坚驻点帮扶单位,肇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肇庆中院”)用心用情帮扶,给帮扶的长罗社区以及文华、华石和河口三个贫困村带来了巨变。

陈聚升在养羊基地附近养起了鸡。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摄

陈聚升在养羊基地附近养起了鸡。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冼颖

初秋的封开县莲都镇,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混凝土水泥路穿村而过,路的一边是稻浪滚滚,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群众脸上;另一边则是白墙黛瓦、干净整洁,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作为脱贫攻坚驻点帮扶单位,肇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肇庆中院”)用心用情帮扶,给帮扶的长罗社区以及文华、华石和河口三个贫困村带来了巨变。

撸起袖子 迎难而上

四条贫困村(社区)拥有3466户,总人数为19081人。2019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61户393人。由于地处山区,产业发展滞后,使得四条村(社区)的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成为当地群众的强烈期盼。

面对艰巨的帮扶任务,2016年初,肇庆中院派出最精锐的力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交出一份让党和群众满意的扶贫答卷。4年来,肇庆中院先后派出两批优秀工作队员到基层一线扶贫,平均每年投入扶贫自筹资金超过14万元,帮助驻点村补齐民生短板,助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该院主要负责人定期深入基层调度推动扶贫工作,现场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为扶贫干部鼓劲加油。4月,结对帮扶的一个社区三条贫困村全部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贫困户农产品出现滞销现象,扶贫工作队积极尝试消费扶贫新路子,通过动员法院职工力量采购等,帮助群众销售龙潭藕、鸡、鸭等农产品。扶贫工作队还争取肇庆中院支持,安排工会专项扶贫资金,专门购买贫困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滞销的农产品。

找对路子 发展产业

“咩、咩、咩……”中午时分,伴随着阵阵羊叫声,数十只石山羊在山间跳跃、进食;傍晚时分,羊群在陈聚升的引导下回归基地大棚。曾经的贫困户陈聚升如今成为镇上远近闻名的养羊大户,靠着这些“致富羊”走上了小康大道。

然而四年前,陈聚升却是另一番景象。2016年,肇庆中院驻村干部到长罗社区入户精准核查时,注意到陈聚升一家,他们的贫苦状况令工作组成员感到揪心。这个五口之家年人均收入仅2836元,平均每月人均仅236.33元。陈聚升妻子孔银英身患尿毒症,需要经常去医院治病,沉重的医疗负担让这个家庭入不敷出,生活非常困难,家里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当年刚满40岁的陈聚升看起来十分憔悴,生活的重担让他垂头丧气。

在充分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驻村扶贫工作队及时将该户列为精准扶贫户,询问其对脱贫的想法。陈聚升打开心房,透露自己曾经养殖过当地特产莲都羊,略有心得,住所附近也有场地可以养殖,只是苦于没有初始启动资金。

2017年,扶贫工作队通过扶贫资金向陈聚升发放了6只小山羊,帮扶其发展养羊产业。工作队还联系了镇上农技站的畜牧师帮助他科学养殖,指导其在养殖过程中如何预防疾病、如何在繁殖期促产。

在了解到陈聚升创业能力高、扩大发展意愿强烈后,扶贫工作队帮他进行推荐,2018年9月,陈聚升获得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利用这笔贷款,他买回了20只羊。

2020年,陈聚升养殖的山羊一共生了16只羊崽,羊群规模超过50只。扶贫干部也经常听到他笑呵呵地前来报喜:“今天我家又有小羊崽出生了!”陈聚升一家在扶贫脱困过程中,经过扶贫干部和村干部引导帮扶,自强不息创业致富的故事在当地成为美谈。脱贫致富的模范作用也激发了更多贫困户创业发展的动力和自主脱贫奔小康的愿望。

如今,陈家不仅生计有了着落,陈聚升的三个儿女也陆续在技校学到一技之长,这个家庭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去年6月,陈聚升的大儿子陈文锭从肇庆市商贸职业学校毕业后,因有一技之长,被推荐到珠海打工,每月有3000元收入。陈家还有一儿一女在读技校,毕业后将走上工作岗位。

在扶贫工作队帮扶下,陈聚升一家还购买了社保医保,生活越来越有保障,他信心满满地说:“只要我们继续努力,一定过得越来越红火,拥抱小康生活!”

长罗社区铺街村53岁的徐进林也是开展特色养殖的受益者之一。徐进林一家5口是低保贫困人员,妻子残疾没有劳动力,三个小孩还在上学。以前,他主要靠务农和在本地打散工养活家庭,但微薄收入仅勉强够家庭基本开销,生活举步维艰。

2018年,在肇庆中院扶贫干部的帮扶下,他领到3头牛苗,并于当年通过小额贷款2万元发展养猪业,养殖的10头猪大部分于去年卖了,收入1万多元。2019年,扶贫干部了解到徐进林善于养殖后,继续为他发放了鸡苗与鸭苗。如今,徐进林从最初的养殖3头牛发展到7头,现价值近5万元。看着自家牛棚里的7头牛,徐进林说话底气十足:“扶贫政策让我脱了贫,我也有信心通过养殖致富奔小康!”

近段时间,徐进林干劲十足,正忙于新家装修,准备春节后入住新屋,努力让家人过上好生活。

吃生态饭 走致富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走进莲都镇龙潭荷塘,荷花的清香随风而来,令人陶醉。

发展产业是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关键一招。肇庆中院驻村干部在了解到莲都镇龙潭藕具有悠久的历史,充分发掘其价值,以“党小组+公司+贫困户+农户”形式,落实龙潭藕种植项目,帮扶有劳动力贫困户39户167人。

“龙潭藕种植基地美了乡村富了农民。”肇庆中院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前明表示,龙潭藕是封开县莲都镇的特色美食,也是该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近年来,莲都镇充分挖掘传统农业种植项目,并对其进行扶持,在龙潭村(自然村)建立起了300多亩的种植基地,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其中,有60多亩是肇庆中院承包下来,作为贫困户入股和务工的新平台。目前,龙潭藕的市场售价为16元/公斤,村民种植一亩龙潭藕可收入1万元左右。种植龙潭藕也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依托。

据龙潭村负责人孔德毅介绍,目前龙潭藕美食节已经举办了三届,成为镇里重大活动内容之一,村民们在节日当天不仅能够展示和比拼自己种植的龙潭藕质量和产量,还可以现场售卖给前来游玩的居民和游客。

此外,当地乡贤也主动投资带领村民打造特色荷藕基地,除了希望在每年荷花盛开的时候吸引周边群众和游客前来观赏、提升人气,更希望通过移植野生龙潭藕扩大种植规模,振兴乡村经济。

就业一人 全家脱贫

“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已成为具有造血功能的扶贫方式之一。“对有劳动能力但受制于当地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加大就业帮扶力度,通过就地转移就业或外出务工实现稳定脱贫,这是比较好的脱贫路径。”刘前明表示,让他们凭本事吃饭,靠勤劳致富,无疑是助力脱贫攻坚、稳固扶贫绩效的好办法。

孔冬英是的长罗东凤村贫困户,自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她家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其中最大变化就是2016年入住新楼房。走进她家三层小洋楼新家,数字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热情好客的孔冬英连忙泡上茶水招呼扶贫干部一行。

“大儿子莫永淦在端州务工,月收入3000元。二儿子莫永濠在广州务工,月收入3000元。小女儿莫炜炜毕业后在佛山顺德区工作,月收入2500元。”孔冬英向记者细数了家中劳动力收入情况,再加上分红、肉鸡销售、低保金,今年全家预计收入达到了2万元。

孔冬英是位单亲妈妈,她坦言最难熬的阶段就是2016年-2019年期间,不仅要赡养老人,供小孩读书,还要兼顾家庭开支、还债,每个月只有靠打散工的2000多元收入,生活非常艰难。

在肇庆中院扶贫工作队的指导和帮助下,孔冬英的三个孩子全部外出就业,家里一下子多了三个劳动力,今年已经还了建房欠下的8万多债务,如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