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来,肇庆坚持为民惠民利民初心,以落实创文工作为抓手,不遗余力地推进各项惠民实事的实施,在就业、城市环境、脱贫攻坚、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加大投入、花大力气,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凝聚社会共识,树立肇庆自信,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8月30日,位于城区大榄岗的长者公园开园,家住端州区臻汇园的李姨得知消息后很高兴,已经和朋友约好时间过去游玩。“听说这是全国第一个长者公园,环境很好,希望可以快点过去体验。”
李姨性格开朗,喜欢和朋友到处游玩。“以前除了在小区活动,供老年人娱乐的设施场所很少。一个多月前,小区的老年人服务中心开放,可以免费按摩打牌下棋、叹空调,我和朋友就多了个聚会的好地方。创文以来,我们老年人享受到的社会福利也越来越好。”
这些让李姨赞赏的公共设施,正是我市创文为民惠民利民的体现之一。今年,为进一步完善我市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我市城区(端州、鼎湖、高要)共完成了15个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并已全部正式开放。长者公园更是为城区老年人聚会、健身、休闲、娱乐提供良好的环境场所,进一步让老人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端州区上瑶北巷的低保户陈健洪今年以来更深刻体会到社会保障的重要。陈健洪患有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耳鸣等疾病,疫情严峻期间,他因戴口罩会导致呼吸困难,日常购物办事均由社工代为跑腿。“他们给我送来了口罩,也会打电话问我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现在,有时到银行取钱,也是由社工帮我去跑。”陈健洪说,听说今年的补助又提高了,“我衣食无忧。”
记者获悉,我市今年继续提高底线民生的保障水平,将城镇、农村低保人均最低补差水平从每人每月574元、271元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09元、300元;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且不低于当地现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且不低于当地现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这些保障的提高,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生活,切实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关爱困难群众的志愿活动也越来越多。前段时间,我市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就开展了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城区各社区,上门入户探访低保对象、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送去各种物资的同时,也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去年以来,我市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肇庆市百家千户家政培训扶贫脱贫”工作,动员有意向从事家政服务的职工、城市青年、农村农业人员和贫困人员参加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同时,通过职业(技工)院校与贫困地区培养合作、民办培训机构送教下乡等形式,对贫困人员“授之以渔”,实现职业技能培训脱贫。今年更是大力推动“南粤家政·肇庆管家”工程,打造“放心好用、诚信自重”的“肇庆家嫂”品牌,有力地保障和促进就业。
“80后”李瑜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她原来在封开县江口镇一家美容院上班。受疫情影响,美容院倒闭了,她失业了好几个月。今年5月,经朋友介绍,她到封开县宏展职业培训学校学习妇婴护理 (月嫂)相关知识。
经过培训,李瑜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妇婴护理技能,再就业的信心也慢慢增加了。由于表现出色,李瑜受到培训学校负责人的赏识,通过应聘成功入职宏展职业培训学校,主要负责协助处理南粤家政的相关培训业务。她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都比较满意。“很感谢政府免费给我们这些农村妇女提供技能培训的机会,让我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实习生 赖泳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