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我市持续深化“我们的节日”活动 激发文化自信 涵养爱国情怀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中华上下五千年,岁月悠悠、底蕴深厚。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丰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七夕之忠贞、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深刻内涵,也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家国人文情怀。

高要金利镇龙舟赛在端午节激情开赛,生动诠释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龙舟精神。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高要金利镇龙舟赛在端午节激情开赛,生动诠释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龙舟精神。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人们载歌载舞,红红火火过大年。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人们载歌载舞,红红火火过大年。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七夕节,市图书馆组织小朋友们制作牛郎织女玩
偶。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七夕节,市图书馆组织小朋友们制作牛郎织女玩 偶。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中华上下五千年,岁月悠悠、底蕴深厚。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丰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七夕之忠贞、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深刻内涵,也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家国人文情怀。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唱响“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精心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焕发传统节日新的生命力,营造了文明、进步、和谐的社会氛围,更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为我市创文助力。

今年春节期间,我市以“我们的节日·春节”为主题举办新春佳节文艺系列活动,以民间艺术团队为主体,在春节期间通过歌舞表演、乐器演奏等方式突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文化与肇庆本土特色,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热烈追捧。同时,我市坚持在春节前后开展“道德春联进万家”活动,邀请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下基层、进社区、进企业,为市民群众书写春联和“福”字,弘扬传统文化,营造温馨祥和的节日气氛。

清明时节,我市则启动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暨“网上祭英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除了上线网上祭英烈专题网站页面,组织各地师生、干部群众、广大网友通过网络参与献花、给先烈鞠躬、签名寄语留言外,还组织大中小学生开展相关征文演讲、诗歌朗诵、主题班(队)会、团日活动,组织党团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开展慰问帮扶复退军人和烈士家属活动,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等祭扫、献花和集体宣誓,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大力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继承先烈遗志,培育爱国主义情怀。肇庆市第一中学八年级学生曾欣颖在参加活动后感触颇深:“五星红旗是我们的骄傲,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据统计,该活动今年吸引了56315人次参与。

当端午到来粽子飘香时,我市则紧扣节日特色,组织开展包粽子、制香囊、赛龙舟、诵经典等主题活动,让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鼎湖区沙浦镇典一村便在端午节举行盛大的龙船节,以龙舟水上巡演的方式欢度佳节;高要金利镇龙舟自由赛也在端午节当日激情开赛,一字排开的龙舟在河道中奋力前进,生动诠释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龙舟精神。不少单位、社区、学校等还组织青少年参加包粽子活动。孩子们兴奋地围坐在一起享受包粽子的乐趣,也在这“仪式感”满满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除此之外,我市还举办了“肇庆过大年新春庙会”“我和我的祖国——元宵焰火音乐会”“七夕主题系列活动”等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丰富多彩活动,让广大市民群众在欢度佳节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感受中华民族流传数千年的情怀。

“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是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爱国情怀的培育。”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肇庆将继续把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努力让传统节日文化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滋润人们的心灵,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助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升我市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西江日报记者 苏燕君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