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小村落200年走出1000多位老师 封开南丰万禄村尊师重教传佳话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在封开县南丰镇,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叫万禄村,全村仅有1200人。但让人惊奇的是,就是这个小小的自然村,200年来竟然走出了1000多位有名姓可考的教师,“千师村”的美誉响彻当地。为什么万禄村能人才辈出?记者日前慕名前往采访发现,这离不开该村代代相传的尊师重教的传统,而其流淌了500多年的泱泱文风,则是尊师重教的不竭源泉。

在封开县南丰镇,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叫万禄村,全村仅有1200人。但让人惊奇的是,就是这个小小的自然村,200年来竟然走出了1000多位有名姓可考的教师,“千师村”的美誉响彻当地。为什么万禄村能人才辈出?记者日前慕名前往采访发现,这离不开该村代代相传的尊师重教的传统,而其流淌了500多年的泱泱文风,则是尊师重教的不竭源泉。

小村落出了1000多老师

日前,记者走进万禄村看到,村口矗立了一座10余米高的塔楼,和其他塔楼不同的是,这个上尖下圆的建筑,像极了一支倒立的毛笔。一同进村的封开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黄瑛琚笑着告诉记者,这就是一个毛笔造型的塔楼,取名“文笔塔”,是清代嘉庆年间乡民感念尊师重教楷模钱鸿施的功德而筑,该塔损毁倒塌后,近年来村民又集资再次仿建起来。

据黄瑛琚介绍,万禄村之所以被尊称为“千师村”,不仅是因为村中走出了1000多名老师,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尊师重教之风浓郁,“家家几乎都出过老师,有的是祖辈做过私塾先生,有的是后辈正从事教书育人。”

据考证,从1814年起万禄村兴起读书之风,不仅人才辈出,尊师重教也蔚然成风,特别是近年来这里平均每年都“出产”5名教师,“千师村”更是名噪全县。

一家三代4人执鞭从教

今年81岁的钱隶瑜是土生土长的万禄村人,早年他在家乡附近的万寿村做小学校长,从教40多年后退休在家。“我家三代人出了4位老师。”钱隶瑜自豪地告诉记者,除了他以外,三个儿子中有两个做老师,最小的孙女也在深圳教书。

钱隶瑜的二儿子钱显湖目前在南丰中学任教,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父亲为人师表的形象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脑海中,他在小学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像父亲一样的人民教师。1992年钱显湖从肇庆教育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南丰中学从教,一做就是28年。

在77岁的退休教师钱武强家中,记者看到他正在辅导10岁的孙子做家庭作业,客厅的墙壁上贴满了孙子和孙女的奖状,既有“三好学生”又有“学习标兵”,窗前的木框上挂着一支中号的毛笔,彰显出诗书人家的文风。

“我从教30余年,最自豪的是教出了3000多名学生,他们中有的做了领导干部,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有的成了人民教师。”钱武强告诉记者,其中有不少的学生成家后,孩子还是由他来教育。

相对于钱隶瑜和钱武强这样的老一辈人民教师,今年38岁的钱辉虽然年轻,但已经成长为一名教学骨干。钱辉目前在万禄小学从教,负责数学和英语的课程,他从柜子里抱出了一摞获奖证书,有“优秀教师”的,有“优秀指导员”的,也有各类市级、县级比赛的获奖证书。

“我是家族中的第一名人民教师。2001年我考上高要师范学校时,家中亲友非常高兴,当时他们那种兴奋、自豪和期待的眼神,我至今难忘。”钱辉告诉记者,自己立志要做一个好老师,两个儿子在他的熏陶下,也对教师非常崇拜。

尊师重教传统写进家训

万禄村为何人人都立志成为老师?原来,这和万禄村代代相传的《钱氏家训》分不开。在这本家训中,“建宗祠以隆祀事,置义田以瞻寒士,敦诗书以教子侄”“万禄只有智愚之差,没有贫富之别”“娶得万禄女,家山有福;嫁得万禄男,衣食无忧。外出读书,食用全包”等内容,让数百年来该村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据资料记载介绍,万禄村钱氏始于明朝成化年间,由怀集诗洞迁移至此定居,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村里出了一位名人钱鸿施,他在任浙江杭州府于潜、余杭两县知县期间不仅为官清正,而且重视地方教育事业,鼓励商贾办学,并出钱助穷人子弟读书,使两县的学子成为杭州府学人的楷模,乾隆皇帝为此诰封钱鸿施三代。

之后,钱鸿施又成为了嘉庆皇帝的老师。他告老还乡后,在村中祠堂右侧建起一座旁厅,用于办学,并用毕生的积蓄购置田地,用田地的租金收入支持乡人读书。

尊师重教之风吹遍全县

记者了解到,从万禄村走出的教师中,在南丰镇中心小学任教的钱秋月老师在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今年高考,来自万禄村的钱可、钱慧霞、钱碧华、钱熔琼、钱春锋等五名学子承传家风,牢记家训“子孙虽愚,须读诗书”,不仅取得了优异成绩,而且获广东文化促进会优秀学子奖。

如今,万禄村的尊师重教之风也吹遍封开。据介绍,党的十九大以来,封开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重教氛围日益浓厚。该县把保障教师权益放在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全力为学校和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推进封开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县教师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不断增强。该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近年来,该县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就有3人,考入国内其他名校的更是不胜枚举。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