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四套税服看变迁 初心不变为国为民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在国家税务总局德庆县税务局文化展厅的陈列馆里,静静躺着四套税务制服。它们是不同时期税务人身份的象征,见证了税收事业的蓬勃发展,见证了征纳关系的不断变化,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税务人“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不变初心。

2019-10-15_2797908

2019-10-15_2797907

2019-10-15_2797906

2019-10-15_2797916

图①83式税务制服。②88式税务制服。③92式税务制服。④07式税务制服。市税务局供图

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 通讯员 吴秋洁

在国家税务总局德庆县税务局文化展厅的陈列馆里,静静躺着四套税务制服。它们是不同时期税务人身份的象征,见证了税收事业的蓬勃发展,见证了征纳关系的不断变化,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税务人“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不变初心。

变化的税服 不变的初心

1983年,税务系统成为建国以来,继解放军、公安、邮政、铁路、民航、海关之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七个统一着装单位,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统一着装单位。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税源分散,税务人员经常要上山下乡、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去收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那时候税务人的工作纪实。而这一身统一的税服便是税务人员行使国家赋予的工作职责,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律,维护财政收入的身份认证,也让纳税人能够更方便地识别和监督税务人员。

83式制服是最朴素的,大沿帽、藏蓝色的春秋装,米黄色的夏装,肩章还是不能拆洗的红布包边的软肩章,也没有标志。尽管这样,很多老一辈的税务人员对这套制服有很深的感情。“记得1984年1月,我们拿到了第一批税务制服,心里很激动,穿着统一的制服让我们对税务工作的认同感更深了,也让我们更注意自己的工作形象和专业能力。”老税干黄庆忠说道。

随着1985年《税务专管员守则》和1987年《关于严肃税收法纪,加强税收工作的决定》发布,征纳关系进一步得到法治的规范。税务制服也在1988年和1992年进行了两次改进,变得更加英挺,还增加了税务标志和税徽。

黄庆忠回忆到:“从1992年起,开始有了‘税收宣传月’活动,那一年的主题是‘税收与发展’。我们第一次穿着税务制服走上街头向社会大众宣传税法,吸引了很多群众来咨询,依法纳税的观念更加深入民心。”

1994年分税制改革,身穿同样制服的税务人员分成了两股力量,在国税、地税的岗位上继续履行着自己“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使命。1990年诞生的“纳税服务”概念也国税、地税系统的共同推进中,逐渐成形、完善。2007年,第一次全国纳税服务工作会议召开,同年,税务制服也进行了第四次换发。

杨伟庆、陆美英夫妇当时分别是德庆县国税局和德庆县地税局的工作人员,在同一天都换上了税务蓝。“看着我们身上一模一样的制服,心想虽然是分成了国税和地税,但其实还是一家人。”陆美英说道。

“由于纳税服务岗位的特殊性,我每天上班都必须按照规范穿戴好制服,不知不觉,这些制服已伴随了我17年的税务历程。”在纳税服务岗位上工作了17年的陆美英对纳税服务工作推进的历程如数家珍,“从纳税服务司设立,再到纳税服务规划出台到12366热线和办税服务厅的规范化建设,我们的纳税服务工作真的是日新月异。特别是‘便民春风行动’,将我们税务蓝高效便民的形象逐渐树立了起来。”

蓝色的标签 暖心的服务

2018年,税务系统又迎来了一次重大改革—— 国税地税合并了,两支税务蓝队伍合为一体,开启了逐梦的新征程。“以前办税我要分别到国税局和地税局的办税大厅办理,现在只需要进一个厅就可以办理完所有的涉税业务。虽然还是同样的大厅同样的制服,看似没变化,但我们的办税体验却有着很大的升级。”肇庆市扬光油墨有限公司的会计王小姐说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需求也越 来 越个 性化。肇庆市税务局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推出了 “蓝朋友”专属服务,启用“私人定制”模式,帮助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减税降费政策。

尝鲜体验了“蓝朋友”专属服务的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木生说道:“‘蓝朋友’给我们举办了专属的新个税法职工专场宣讲、减税降费专题培训、增值税改革走访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清楚减税降费给公司带来的实惠。”

吴木生表示,暖心的纳税服务减少了企业办税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接连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卸下税费负担。2019年,在增值税税率下调、高新技术减税等政策优惠下,其公司全年预计减税达1000万,而公司员工预计个税减幅达70%-80%,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设备升级改造和研发中去。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