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特约记者 张水木 实习生 林梦
完成部分南药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已积累上千种药用植物来源内生或根际真菌、上百种内生细菌尝试在德庆进行应用研究或成果转化;建立道地药材及紧缺药材的无性繁殖体系;推广智能抗菌纳米包装膜等农产品保鲜技术;完成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2018年省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委托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中构建供销社助农服务体系研究——以德庆为例”……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德庆仲恺农业产业科技研究院科研硕果累累。
去年12月,该研究院挂牌成立。作为德庆县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合作共建单位,研究院结合德庆县特色农业发展基础,发挥高校的人才、学科和科研优势,引导高校为德庆南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提供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服务。
作为南药重要产地,德庆县南药种植历史悠久,巴戟天、何首乌、广佛手、肉桂等四大南药以品质纯正著称,种植规模、产量及品质,都位列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今年5月,德庆县南药产业园获批成为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壮大南药产业,成为德庆县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抉择。研究院成立伊始,就把当地南药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在药材内生存的寄生菌大都具有特别的生存本领,它们或许在对付人类某方面疾病或者在防治植物病原菌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日前,研究院院长张伟丽介绍,完成南药主要病原菌普查、分离和鉴定,能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研制南药病害防治打下基础。
在日常调研中,研究院团队发现,药材的种苗质量是影响南药种植的重要环节。在南药的生产环节,种苗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巴戟天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扦插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容易感染枯萎病,造成品种严重退化,影响药材的品质和产量。
为此,研究院建立专门针对道地药材及紧缺药材无性繁殖的研究南药快繁实验室,通过植物组培快繁提高种苗的繁殖效率。以巴戟天为例,常规扦插繁殖每年仅能繁殖出几倍到十几倍的幼苗,而组培繁殖每年可繁殖出几万倍乃至百万倍的幼苗。
目前,研究院已掌握包括外植体的表面消毒与接种、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多次循环)、壮苗与生根培养、试管苗驯化与移栽等植物组培快繁完整的技术全过程。“掌握了南药无性繁殖的技术,日后市场或者药企、种植户需要哪种药材的种苗,我们就可以及时反应,快速规模化繁殖,来满足地方的需求。”张伟丽说。
南药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及新品种的选育对南药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通过评价和了解同一药材的不同种质,以及不同种质之间的差异,最终通过选育或生物技术手段,筛选或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品种,也成为了目前研究院的重点研究内容。
在植物图像分析仪系统上,记者看到,每类药材品种的叶片和根系都扫描上电脑。根部的连接数、节点数、根尖数、分叉数,叶片的宽度、叶柄面积、叶片的颜色成分等数据通过专门的分析软件在显示器上一一罗列出来。
“根和叶是植物的重要功能器官和营养器官,我们通过统计和分析不同种质的植物或不同处理植物叶片和根系的数据,揭示植株的生长规律和机理。”研究院技术人员崔均涛说。
研究院的成立,还为德庆农业搭建起一座沟通外界的科技桥梁。今年5月,研究院与德国上市公司签约,双方将针对蔬菜、南药、柑橘病害防治,开展微米银技术试验。“和传统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不同,微米银技术能降低农作物对农药的依赖,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张伟丽说。
“研究院只是一个载体,它发挥的作用就是让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涉及南药产业链的相关专家都能作为德庆南药现代产业园的科技支撑力量参与进来。”张伟丽说,目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主要参与到研究院研究工作到有农学(遗传育种、栽培耕作)、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等5个本科专业等。这些专业拥有植物保护、作物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及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1个二级交叉学科硕士授权点。而仲恺拥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研平台36个。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专家参与到研究院的科研中。
以研究院为平台,一大批高素质人才集聚到德庆南药现代产业园发展中来。目前,研究院已经吸引了6个专家团队 近20多人进驻。研究院也吸引了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加入到研究院的管理队伍中来,利冬慧今年在仲恺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后,马上应聘研究院的工作,跟随着张伟丽来到德庆工作,负责实验室管理工作。“只有走到田间地头,我所学到专业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利冬慧说,“德庆仲恺研究院正好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