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新华社杭州4月29日电 题:“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新华社记者王俊禄

浙江椒江海门码头向东29海里,大陈岛如一颗明珠,闪耀东海。

60多年前,一批青年团员响应号召,满腔热血登岛垦荒,用青春和汗水培育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

风不言,海不语,芳华在似水流年中逝去。但人们从未忘记,这座海岛从原本的满目疮痍,到如今的“东海明珠”,背后是一代代垦荒者的奋斗足迹。

  孤岛新生

“中午吃的笋是从椒江买的。因为海上起了雾,轮船延迟,晚到了两个多小时。”92岁的第一代垦荒队员徐定寿和85岁的老伴周银翠的午饭有些迟。

迷雾之中,高耸的垦荒纪念碑依然清晰可辨。那些芳华岁月和奋斗历程,也随着老人的讲述一一再现。

1955年初,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败退台湾,劫运了海岛居民1万多人,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荒岛。1956年起,先后5批467名青年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满腔热血登岛垦荒。

往返大陆与海岛,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周银翠说,60多年前,他们撂下年幼的孩子,作为第二批垦荒队员,从温州永嘉毅然奔赴大陈岛。那时乘的还是小木船,海上飘摇6个多小时才到达。

“路不平,灯不明,电话不灵,小船开开停停。”这段顺口溜,让周银翠记忆深刻。垦荒队员们纷纷立下誓言:“有一百条困难,克服一百条;有一千条困难,克服一千条。”

垦荒的道路,异常艰难。队员们要开发土地,种上庄稼,发展畜牧业。“大家都挑重活干,比如挑大粪最累,男的挑120斤,我能挑100斤,赤着脚一步高一步低,但从不叫苦叫累。”周银翠说。

除了条件恶劣,危险还随处可见。当时,岛上布满了国民党部队埋下的地雷,后来用了个不得已的办法:多放养家畜,可引爆地雷。

经过几年苦战,岛上办起了水产综合加工厂、海鲜酱油厂、乳品加工厂、砖瓦厂、五金修配厂等,经济收入总计十多万元。

海岛土壤贫瘠、淡水匮乏,台风肆虐,垦荒队员硬是徒手拓荒,为大陈涂下第一片绿,让海岛慢慢恢复生机。60多年过去,当年种下的松树、柏树已然苍翠盎然。

岛上的467位垦荒队员,也相互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许多男女队员还因此喜结良缘。沧海桑田,也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

 代代传承

岛上最漂亮也是最坚固的房子,是学校。每到大台风来袭,这里还是岛上居民的避灾安置点。

相比而言,一般的民房,都会在瓦片上压上大石头,防止被台风吹跑。

1988年,年仅17岁的翁丽芬到大陈岛教书,一教就是30多年。“我是大陈岛走出去的孩子,这里有我割舍不下的情谊。”翁丽芬说。

学校曾有一个自父亲出海捕鱼遇难后,就再也没有笑过的女孩。翁丽芬很心疼,把孩子叫到家里,擦干净脸,扎起漂亮的小辫,还时不时给她准备些小礼物……在大家的呵护下,女孩的笑容终于被找了回来。

由于渔业资源减少,人口大量转产迁移,海岛学生也开始锐减。翁丽芬和老师们开始探索特色教育。从引进开展帆板队文化教育,到配合成立浙江省委党校“红色学府”讲习所大陈岛讲习点、台州大陈岛干部学院等,用学校老师的话说,翁丽芬还在不停地“垦荒”。

入夜,大陈岛星星点点亮起灯光,王海强匆匆出门去检修一处线路。他是老垦荒队员的后代,也是国网大陈供电所党支部书记。

1987年,19岁的王海强作为“垦二代”回到大陈岛,成为一名电力工人。岛上400来个电线杆,王海强和同事们肩挑背扛、一起栽下的就有200多个。他还设计了“风趋式防缠绕装置”,保护了海岛线路安全,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光明使者”。

 奋斗不止

大陈岛附近海面上,铜合金网“编织”的巨型海上养殖平台十分壮观。

“垦荒精神中,‘开拓创新’是重要的一方面。这种超大型铜网养殖,就是大陈渔民不断开拓创新的智慧结晶。”渔民茅兆正说,大陈渔民先后探索了浅水网箱养殖、深水网箱养殖、铜网围海养殖三次转型升级之路。

如同60多年前年轻队员们登岛垦荒,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海岛又涌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皮肤黝黑的80后王麒,便是其中一位。“现在的大陈岛交通更便捷、环境更整洁,我家民宿所在的梅花湾村整体面貌更是焕然一新,‘伴山居’也就跟着火了。”

今天的垦荒者中,还有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乡镇干部。大陈镇党委书记倪国正说,镇里群众有什么需要,一个电话上门服务;岛上项目有什么困难,实施全程代办服务;群众在岛外需要办理事项,提供“远程”服务,全面实现了“陆上办事不回岛、岛上办事不出岛、海上渔民不上岛”的便民目标。

构建海岛垦荒精神传承示范点、打造“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示范岛”“零排放生态美丽岛”……如今的大陈岛,正抢抓湾区建设战略机遇,积极创建全国“现代化海岛建设示范区”。

台州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表示,今天的大陈岛,正朝着“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目标迈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垦荒精神也必将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更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