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我愿以身许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核工业人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题:“我愿以身许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核工业人

新华社记者安娜、高敬

“我愿以身许国。”在北京房山区中国核工业科技馆的一张黑白老照片下,记录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50多年前这句掷地有声的回答。这6个字激励着一代代核工业人。

1956年,国家制定的一份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科学技术列为重点科研任务之一。

发展原子能科学,建设中国人自己的核工业,人才是关键。祖国的需要就是“集结号”。

1961年,刚刚从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回北京的王淦昌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投入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面对各项保密要求,已经年过半百的王淦昌只说了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

从此,他隐姓埋名,奔赴一线。就这样,这位名扬中外的实验物理专家从科技界悄然“消失”了17年,连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到底在干啥。

中国核工业科技馆的展墙上,有一张格外温煦的笑脸。他叫郭永怀,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

1968年冬,郭永怀在祖国西北的基地工作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研发线索。为了第一时间赶回北京汇报,他搭乘返京的夜航飞机,不料飞机在落地前失去了平衡……

人们赶到现场,在飞机残骸中找到郭永怀和警卫员已经烧得面目全非的遗体时,他们紧紧抱在一起,以这种方式将绝密技术资料护在胸前。资料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祖国再穷,是自己的;而且正因她贫穷落后,更需要我们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的钱三强、何泽慧夫妇这样表示。他们毅然放弃了在法国的优渥生活,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全身心投入原子能事业的开拓。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核物理学家彭桓武说。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中国核工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以身许国”者是一串长长的名单,从王淦昌到每一位老一辈核工业人,他们以自己的忠诚、奉献、生命,连起中国核事业的过去和未来。

“中国核工业能有今天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当时有一批全球顶尖的科学家满怀‘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坚持不懈投身于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万钢说。

“以身许国”成为中国核工业精神的火种;如同基因一样,在每一代核工业人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传承。

原子能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部助理工程师王东东来自安徽省怀宁县。他告诉记者,他的家乡出了一位伟大的前辈——邓稼先。他收藏了一本《邓稼先:温文尔雅的坚守》。“每当我想要懈怠的时候,会感到愧疚。”他说。

原子能院科技信息部工程师周云双2016年正式成为核工业大军的一员。“第一年来到原子能院,我觉得这就是一份工作。到了第二年,我觉得它是一份事业。现在,它将成为我一生的追求。”周云双说。

“以身许国”,不只是一句豪言。原子能院的年轻人对记者说,晚上到院里来走一走,每一个灯火通明的夜晚都会告诉你,中国核工业为什么会有今天的成就。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