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长白山下,有这样一面乡村旅游“红旗”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新华社长春4月22日电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有“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美誉。凭着不懈的探索、奋斗,30年间,红旗村从普通驿站发展成朝鲜族民俗旅游的代表、乡村旅游的一面“红旗”,成为游客“必游之处”。

浴“水”重生

红旗村位于延边州首府延吉市通往长白山的必经之路——明长公路旁。村庄道路两侧井然有序地分布着青瓦白墙的朝鲜族民居。全村86户、326人,大部分为朝鲜族。

1987年,一场洪水将红旗村淹没。“村子离公路不远,为啥不能借灾后搬迁到公路边搞朝鲜族民俗村、发展旅游业?”时任安图县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的金镇国提出设想。

1988年起,村民分批搬迁到明长公路边。“县里为每家提供3000元无息贷款,每户以民宿标准设计,并以长远眼光预留室内卫生间,地下铺设了排污管道。”金镇国介绍。

搬迁后,红旗村开始大做旅游文章,成为去长白山游客的歇脚之地,当时一年能接待10多万人次。

2010年7月28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再次吞噬红旗村。在政府的帮扶下,经过两年的灾后重建,红旗村重新崛起。

重建后的红旗村吸引了外来投资的进入。2012年,曾在张家界等地从事过旅游产业的陈绍科将目光落在了红旗村。陈绍科说:“拥有民俗文化底蕴的红旗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沃土。”

点“俗”成金

依托旅游公司规模经营、集约管理,红旗村的民俗旅游再次焕发生机,陆续建起了民俗演绎大厅、民俗体验馆、朝鲜族百年民居等参观体验场馆;政府出资建起了灵芝采摘大棚、稻田观赏木栈道等观光项目。

如今,参观、体验、民宿、采摘等旅游项目成为村民务农外的第二茬“庄稼”。

广东游客张恒远随旅行团到长白山游玩时,来到红旗村参观、就餐。在村民权永景的家中,张恒远脱鞋踏上火炕,感觉十分新奇。午餐时,张恒远在民俗演绎大厅内,一边品尝朝鲜族美食,一边兴致勃勃观看朝鲜族歌舞表演。

权永景家是由旅游公司集中经营管理的36户民宿之一。“参观民居,旅游公司按人次分成,参观分成一年能有七八千元。加上民宿收入,一年能挣一万多元。”他说。

明长公路边,“江南饭店”的招牌格外醒目,萝卜炖鲅鱼是店里招牌菜,吸引着不少回头客。“2011年刚开店时一年才挣2万多元,去年就挣7万多元了。”老板娘李春花说。

据了解,2011年红旗村恢复旅游接待后,当年游客人数17.5万人次。2018年,游客人数达到45万人次。村主任赵哲范告诉记者,通过旅游公司租用停车场、采摘园等项目的利润分成,红旗村年集体收入可达40万元左右。

安图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安学斌说:“红旗村是延边地区第一个通过发展民俗游走上富裕道路的朝鲜族村庄,也是第一个旅游收入达到百万元以上的村庄。”

借“风”远航

随着游客的增多以及更多的朝鲜族民俗村兴起,如何继续擦亮“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的“金字招牌”?红旗村不断突破传统模式,向乡村旅游深度游推进。

如今,延边州正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红旗村把握机遇,夯实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将红旗村由游客必经之路打造成“必游之处”。安图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松峰介绍,县里正计划以红旗村为载体,在附近建造百里风情画廊和黄金旅游通道。

“现在很多游客都是到长白山后再到红旗村参观的。”杨松峰说,“红旗村地处长白山旅游沿线,是通往长白山旅游的中心支点,是全域旅游战略的中心节点。”同时,安图县正在规划东北地区最大的自驾车营地项目。在未来交通大格局的框架下,依托航空、高铁、高速等旅游出行方式,通过开发建设长白山腹地沿线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串珠成链,打造长白山腹地“一小时”旅游经济圈。

红旗村,一座因民俗旅游而兴的村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再次启航。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