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之所以成为家长乃至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因为从小学进入初中,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对孩子的中考乃至高考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另外,升入小学之后,无论是生活常识、社会规则,还是学习习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换言之,了解小学与初中的差异与变化,不仅有利于家长开展初小衔接的工作,而且还关系着小孩未来六年的学习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五月,六年级的孩子们即将迎来小升初考试,一直以来的学习负担与此前相比又增加了许多,同学们的心理状况变得更为复杂。作为家长,如果只是一味鞭策,忽略了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致使他们不愿意学习。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不会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呢?
初小衔接,家长该注意五种变化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好初小衔接工作也如此,只有对初小衔接先有了个全面的了解与正确的认知,家长才能有的放矢为孩子顺利进入中学做出相应的准备。
肇庆市凤凰三立学校校长鄢奎义向记者透露,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过程大概存在五种变化,首先是身体上的变化与身份的转变,一般来说,初二是小孩叛逆行为爆发的时间段。第二个变化就是同学之间的变化和个人学习上的变化,第三个变化是老师的变化,本质上是学习方法的改变,第四个变化就是学科的变化,小学只有语 数英等科目,但进入初中之后,不仅科目增多,难度也会加大。最后一点变化是自我管理的变化,小学阶段,也许是父母老师督促小孩做作业,但上了初中之后,学生就要从“要我学”切换到“我要学”的模式,这涉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认识、理解小学与中学的差异以及孩子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变化之后,鄢奎义介绍道,家长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不仅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因此,家长有的放矢为孩子顺利进入初中做出相应的准备的同时,也应该拥有一个全局观,毕竟人生除了初小衔接的重要转折点之外,还有许多转折点。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鄢奎义建议家长们,要学会身教重于言传,譬如一些家长要求小孩放学不能玩游戏看电视,要求他主动做作业,而自己却捧着手机不放,小孩又怎能出淤泥而不染呢。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我的言行,对孩子实施教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小孩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回到初小衔接的问题上,假如家长拥有良好的自律性、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意识等优点,小孩自然“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初小衔接问题的解决自然迎刃而解。
事实上,在孩子的人生道 路上,除了有初小衔接的转折点,还有高考、择业等重要关口,家长更应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在这过程中,家长如果保持不断学习、生活自律等良好习惯和做事风格,扮演好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的角色,孩子自然后来居上。
提前打“预防针”以适应初中生活
小学进入初中并非只是学习环境的改变,还有科学增多、生活规律变化等。其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是第一大变化。在学习内容上,不仅学科增多了,更重要的是内容加深了。数学要增加几何、函数等知识,语文、外语和计算机课的深度要加大。此外,还要开设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新的课程。另外,中小学生在校时间相差不大,孩子主要面对的是科目更多,课堂信息量更大,上课节奏更快的情况。因此,建议家长,孩子的辅导书不宜太多,最好每科不超过一本,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同时,让孩子注重基础学科,做到不偏科,也十分重要。
第二,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 增 强 。在 课 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他们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引导者、组织者,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而在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接帮助也逐渐减少,不少家长也因为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自学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也越来越重要。如果不懂得自主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很容易出现“初一不 相 上下、初二两级 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的情况。
另 外,到了初中 阶 段,教 师不再像小学那样,对学生处处给予很多具体细致的照顾,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来实现对班集体的领导,以致于集体观念逐步形成。而学生们通过班集体的活动,加深彼此关系,丰富集体生活经验,形成各自的个性品质。同时集体观念也在这种环境中觉醒,同学们逐渐形成班级为一个大家庭的概念。一位资深老师表示,到了初中,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且正值青春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在注重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之外,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
最 后,刚刚进入初中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往往过分关注别人 对自己的评价,又常常把自己置于和别人比较的地位。这样虽然有利于激 发上进心,但也很容易因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自卑。幸好,进入初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三年的时间足以不断提高成 绩。因此,家长要使孩子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 理,要 帮助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给予自己正确评价,并激 励孩子不断向目标努力。
家长的过分关心是把双刃剑
进入五月,六年级的孩子们即将迎来小升初考试,一直以来的学习负担与此前相比又增加了许多,同学们的心理状况变得更为复杂。作为家长,如果只是一味鞭策,忽略了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导致他们不愿意学习。换言之,在小升初阶段,家长的过分关心或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教育专家表示,对于家长们,他们要了解初中三年是孩子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孩子心理、生理成长及学业分化的关键时刻,所以家长们一般都加大了督促孩子的力度。但是,家长应当懂得克制,要学会方法,用经验和智慧努力减轻学生身心负担。
“儿子比 较内向,一 般 我问什么他回答什么,最近一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我问原因的时候,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对我发脾气。”严女士向记者吐露她对正在上六年级的儿子的担心。
针对这种现象,教育专家告诫家长们,要冷静看待孩子成绩的变化,唯成绩论英雄并不可取。“很多小升初的家长,受教育政策的影响,或其他家长的影响,很容易把自己弄得焦躁不安,无意间对孩子说了重话,发了脾气而不自知,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在如何和孩子友好相处方面,专家建议,家长可以用自己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孩子,在点点滴滴中引导,实实在在示范,体现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关心,尤其初小衔接的敏感阶段。
学生要将解压进行到底
备战考试,悬梁刺股,确实有其存在的必然,但对于十一二岁的六年级的学生而言,终日伏案,提笔沉溺于题海中未必事半功倍。心理专家建议,应该以适当的体育活动、娱乐活动来放松心情,缓解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以达到充分休息后的高效学习。
另外,注重青春期心理疏导也很重要。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六年级学生都进入了青春期,生理学家则称之为“心理动荡期”或“心理风暴期”。因此,专家建议,身体迅速发育,性生理逐步成熟,但心理上仍处于“断乳期”,加之毕业迎考带来的诸多影响,这时期的孩子的心态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敏感和不稳定,亟需为他们进行心理导航和干预,“进行一些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做好心理辅导,要将解压进行到底。”
同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以毅力、意志、责任、理想等为重点的养成教育。除了在知识技能上颇费心思外,也绝不能忽视其品质性格的培养。专家建议,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必要时为孩子们创设一些条件,让孩子们能够承受挫折,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毕业固然是孩子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缓解小学毕业生的心理压力,避免学生身心受挫刻不容缓。专家表示,只有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学习信心,小升初学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复习迎考之中,并逐步成就品质优秀和人格健全的人生目标。“如果家长对这些突发情况很茫然的话,最好带孩子求助心理医生。”专家建议。
六年级同学常见状况
1、厌学心理小黄今年六年级,他曾经是一个听话、爱学习的孩子,最近开始出现逃课、不写作业,甚至出现放学不回家的现象。
解析:厌学心理的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上课常注意力不集中,经常逃学或旷课。产生这类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可能是由于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灌输攀比心理或对孩子缺乏关爱;也可能是有些教师不注意教育方法,使学生感到压抑、被动,缺乏自信,以致产生逆反心理。
2、封闭心理晴晴是外地女生,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她上课从来不举手,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也总是低着头回答,声音轻得几乎听不清。她平时几乎不和同学去玩,一般都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做作业、看书或是发呆。
解析:人际关系问题是中小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与教师的关系、同学间的关系和与父母的关系。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以及青春闭锁心理。
3、情绪波动大小明和国良是同桌,两人一直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考试前却因为没借文具的小事,一对好朋友竟然翻了脸。
解析:这种情感不和的事情,多发生新的学习环境或者要离开原来的环境下,周围的同学变了或者即将发生改变,有些孩子不太适应,再加上孩子自身的性格和情绪特点,同学间的矛盾很容易一触即发,严重时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西江日报记者 唐锦洪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