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北岭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白鹇鸟成登山步道新景观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近日,北岭山森林公园A线登山步道频繁出现白鹇鸟的身影,为登山者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这种被称为“白凤凰”的珍稀鸟类,以其绚丽的尾巴和优雅的步伐,成为北岭山的新亮点,也见证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万涛

近日,北岭山森林公园A线登山步道频繁出现白鹇鸟的身影,为登山者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这种被称为“白凤凰”的珍稀鸟类,以其绚丽的尾巴和优雅的步伐,成为北岭山的新亮点,也见证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

大图:森林公园里挂名牌的树木。 西江日报记者 万涛 摄小图:白眉棕啄木鸟。 网友供图

大图:森林公园里挂名牌的树木。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万涛 摄

小图:白眉棕啄木鸟。 网友供图

北岭山,作为城市的天然氧库,与鼎湖山同属一山脉,其原始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肇庆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北岭山的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这个自然宝库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近日,记者走进北岭山森林公园,一踏入园区,满眼的绿色便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流水声和鸟鸣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抬头望去,郁郁葱葱的树木宛如一道道绿色的屏障。经常过来爬山的周先生告诉记者,这里不仅能经常碰到白鹇鸟,还会碰到白眉棕啄木鸟、红嘴相思、叉尾太阳鸟、淡眉雀鹛以及棕颈钩嘴鹛……

北岭山林场场长张建国告诉记者,得益于林分改造项目和增绿月活动,公园内的生态功能级别和观赏性正变得越来越好。据介绍,过去北岭山上的林木种类相对单一,主要以马尾松为主,这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自身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森林公园在建设过程中专门请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专家,对园内林木的新种植树种进行总体设计。按照“生态、乡土”的原则,专家们精心挑选了60多个观花、观叶的树种,进行了立体式、生态型的绿化和林分改造。

如今,这些新种植的树种已经形成了自然林的雏形,四季不同花色和森林色彩的视觉效果让人流连忘返。林间的空地上,新树种与原有的马尾松相互映衬,形成了更加丰富的生态结构,这不仅提高了森林的功能和结构,还进一步增强了林间整体的免疫能力。随着林木的增多,森林的郁闭度也越来越高,杂草不易生长,整个森林显得更加整洁和美观。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吸引了更多的鸟类前来栖息,也为其他动植物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在北岭山的山间溪流中,多种两栖动物悠然自得地生活着;在茂密的树林里,松鼠等小动物穿梭其间,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除了自然环境的改善,肇庆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加强了林业管理,设立了生态保护区,对北岭山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保护。同时,我市积极倡导文明旅游,鼓励市民游客共同保护这片美丽的自然景观。在森林公园的广场入口处,醒目的文明旅游提示牌提醒市民游客要爱护森林环境、文明出游。

据悉,自2015年1月北岭山森林公园景区免费开放以来,截至2024年10月底,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360.23万人次。其中,2024年更是吸引了16.03万人次前来探访,彰显了其作为自然美景胜地的非凡魅力。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