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禾地咀水稻种植基地的农田里,农户正在耙田。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夏紫怡 摄

高要区活道镇家乐粮食加工厂正加工活道大米。受访单位供图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夏紫怡 特约记者 刘潜
一稻开花满田芳,一家煮饭四邻香。近日,“活道大米”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肇庆市高要区添了一张区域品牌新名片。近年来,为让“好米”向“名米”进阶,提高大米市场竞争力,高要区活道镇大力建设活道大米产业园,摸索建立活道大米种源种植基地,制定团体标准,在推动区域粮食品牌建设进程中,走出新“稻”路。
竞争激烈活道大米求突破
活道大米主产区在高要活道镇,辐射南岸街道、新桥镇、蛟塘镇等7个镇(街),该区域是全国著名的稻米之乡。优越的产业基础,衍生出当地数量甚多的米厂。其中,在活道镇,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米厂约有12家。但随着中资粮油企业的加速入场,同行间竞争日趋白热化,当地不少米厂总体产量下降,嗅到危机之余,纷纷寻求发展突破。
高要区活道镇家乐粮食加工厂主营梅香、鼠牙油粘米、家心、家乐等10个自营大米品牌,工厂至今已有30年历史,高峰时期日产量达100吨。即便有稳定的客源,但面对大米加工产业的日益膨胀与竞争,该加工厂负责人练文兰开始谋划出路——做高端大米,自产自销。
“试水大米高端市场,是为了与市面上大众化的大米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但在本地水稻产量不足的前提下,要恒久保持大米品质,就必须尽早提高自产自销规模。”练文兰的想法,与活道镇政府提倡扩大活道大米种植面积,提高市场信誉度的观点不谋而合,“去年至今,已流转了500亩农田扩大种植,收获的两造水稻品质上乘,市场反馈不错。”
乡村振兴驻活道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熊德军,近年致力活道大米品牌建设。他介绍,在工作队的引导和镇政府的扶持下,不少本地米厂加入扩大本土水稻种植行列,“此举恰恰是让‘好米’向‘名米’迈进的根基。”
稻谷“芯片”主导市场话语权
时值早春,走在活道镇禾地咀村连片绿水泱泱的春田间,山野环绕雨雾滋润,不远处,数位农民正操作着犁田机,将耕层土壤翻转,为即将开展的春耕下足功夫。不久后,田间莳秧遍植,将是一片生机。原本的撂荒地变成水稻田,契机来源于活道镇政府发展建设活道大米产业园种植示范基地。
2021年,结合活道大米加工产业市场竞争情况,同时为了有序推进活道大米品牌建设,该镇政府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对标“泰国香米”“五常大米”等知名品牌,打造活道大米区域公共品牌,积极申请“活道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彼时,肇庆市高要农投恒德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正为种植高品质大米物色优质农田。双方理念匹配,一拍即合。“过去,在活道大米种植层面,我们欠缺主导权,而建设大米产业园种植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对于本土米业而言,是抱团发展的基础。”该公司负责人刘以良介绍,目前该公司旗下有3个水稻种植基地,分别为禾地咀水稻种植基地、上塱水稻种植基地、山塘口水稻种植基地,全年产量达900吨。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农田大脑”和“数字农田”系统,建立水稻生产标准化流程。在选种育种中,该种植示范基地分别对“19香”“黄香丝苗米”“南晶香粘”等谷种进行试种挑选,初步筛选出最适合活道气候、土壤的种源。“种源相当于活道大米产业的‘芯片’,有了它,活道大米的市场话语权更有可信力,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更高,米厂投产种植的主动性更强,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设才有保障。”刘以良表示。
团体标准助力米业抱团发展
据统计,高要区活道大米种植面积约24.78万亩,年产量约10.93万吨,年收入达3.63亿元。此次“活道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不仅提升了活道大米的知名度,更为其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注入新活力。
事实上,高要活道大米扬名已久,但至今未能实现整体品牌发展,原因之一就是米厂各自发展,自有品牌多且缺乏辨识度,并没有能够擦亮活道大米名片的拳头产品。
活道镇党委副书记梁润胜认为,用好“活道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要同时制定活道大米团体标准以及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团体标准涉及米粒长度、色泽、软硬、口感,以及钙、锌含量数值等,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经营者,才能申请使用‘活道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作为本土米业老牌经营者,练文兰对活道大米的团体标准甚是期待,这一份期待也夹杂着行业竞争带来的冲击。“外省米业品牌纷纷拓源进驻,瓜分消费市场,如果活道米业再单打独斗,不仅浪费品牌历史价值,还可能被时代淘汰。”她希望,在区域公共品牌和团体标准双重发力下,能鼓励更多米厂抱团发展,做强活道大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