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会绿樱庄园。受访单位供图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夏紫怡
阡陌田野硕果盈枝,农家院落古韵悠然,带着露珠的食材烹饪出充满鲜味的菜肴,田园的宁静与惬意,蕴含在处处美景里……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不断探索本土农旅融合发展路径,建成哈哈乐农耕文化园、江谷镇龙江河亲水营地、桥头镇旺景生态园等热门打卡点。如今,在丰饶的乡村田地上,一幕幕农旅融合生机正迎着春风,昂然勃发。
多元业态打造农旅示范点
走进位于高要莲塘镇的哈哈乐农耕文化园,赏孔雀、登高山、摘瓜果、学农耕……繁多精彩的游乐休闲项目让游客流连其间,回味无穷。作为我市去年重点推进建设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建设点,哈哈乐农耕文化园俨然成为肇庆周边地区,游客体验农旅休闲娱乐的热门地。
推进农旅深度融合,与立足自然禀赋,构建特色体系息息相关。高要养殖罗氏沼虾历史悠久,其中莲塘镇神符山下万亩罗氏沼虾虾塘的盛景,更引人注目。“借助该镇的区位优势,结合渊源的养虾历史,在文化园里我们也打造了高要西江虾谷展示馆。”哈哈乐农耕文化园总经理林坤龙介绍,展示馆里,全面展示了罗氏沼虾文化、养殖模式的转型、专家科技赋能现代养殖等内容,走出展馆来到农耕园,透过传统农耕作物展示,在游玩过程中,游客也能感受岭南农耕文化的魅力。
在林坤龙看来,持续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多元业态是关键要素。哈哈乐农耕文化园虽然以罗氏沼虾养殖产业为主导,但同时还链接当地蔬菜瓜果种植产业,集种植、养殖、游玩观光、餐饮于一体,“如今,园内采摘、餐饮、民宿、登山等休闲旅游项目已步入运行正轨,在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文化旅游区中,走出了稳健步伐,从而推动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
基地转化旅游概念变收益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 期,四会绿樱庄园迎来了游客高峰,年初一至年初七,日均进园人数约2000人,仅票务一项收入,即达到共约8万元。这组新鲜火热的数据,足以验证肇庆农旅融合发展的良好势头。
去年,四会市绿樱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在四会市江谷水库旁,以三角梅花卉种植基地为基础,成立绿樱庄园。园内除了有百亩三角梅外,还有数十亩火龙果、四季葡萄,内设游园小高铁,儿童戏水区、抓鱼区、萌宠区、露营餐厅等,成为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文旅项目。
相对于多元 业态而言,拥有花卉种植30年经验的绿樱庄园负责人叶灿开则认为,种植基地转化为旅游胜地,技术基础是减少成本开支和提高管护的重要支撑。“在种养、修剪等花卉技术的滋润下,庄园里的三角梅开得繁茂,如织的游客不仅能赏花,还能现场购买,增加体验感。”
而更让林灿开想不到的是,去年以来,通过农旅融合发展和宣传,绿樱庄园的知名度逐步提升,吸引了许多公司、单位等到此团建,带动园内餐饮、民宿、游乐等项目收益外,还增加了高端花卉的销售渠道。“春节前,我们的花卉销售营业额超20万元,可喜成绩单背后,有农旅融合的巨大功劳。”
夯实基础持续提升农旅品牌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旅融合作为一种创新发展模式,正逐渐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肇庆市文广旅体局资源开发科科长陈嘉琪介绍,肇庆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其纵深推动农旅融合的天然优势,“目前,我市农旅融合的元素组合主要以观赏性和种养 殖 为主。而去年发布的‘肇庆农十景’,‘A级乡村旅游村庄名单’,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展现肇庆农旅融合的多样性。”
农旅融合表在景观、里在文化,振兴传统文化与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显得格外重要。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农旅 发展中,存在与乡村文化融合程度不够深的困境。各县(市、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多停留在乡村景观观赏层次,与当地特色产业、乡村风情、文化底蕴的融合不够深入。
其次,管理服务也相对滞后。乡村旅游的管理还不够完善,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只是将其纳入广义景区景点范畴,在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和引导上隶属于多个部门,多头齐管,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等。
结合上述不足,接下来,我市将依托特色资源,夯实基础建设,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之余,持续提升休闲农业品牌影响力,蹚出一条“村村皆诗画,山水能生金”的田园画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