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高要区白土镇坑尾村家训展馆,黎氏家训照亮村民人生路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清水潺潺,悠悠而远,青砖绿瓦,花木扶疏。走进高要区白土镇坑尾村,古宅、古道、古树,无一不彰显着村落的古韵遗风。而更能体现坑尾村厚重历史文脉,兼具传承价值的,要数蕴含其中的黎氏家训。

黎和佳在介绍黎氏家训。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黎和佳在介绍黎氏家训。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夏紫怡 摄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梁宇志

清水潺潺,悠悠而远,青砖绿瓦,花木扶疏。走进高要区白土镇坑尾村,古宅、古道、古树,无一不彰显着村落的古韵遗风。而更能体现坑尾村厚重历史文脉,兼具传承价值的,要数蕴含其中的黎氏家训。

坑尾村自北宋开村以来,乡民重德尚礼,耕读传家,几百年来出现过“父子八贡”的科举盛世,也曾孕育出西江首富的商界巨子和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该村代代传承黎氏家风家训,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的新风尚。

高要家训廉政教育基地就坐落在这里,在2020年还荣获广东省首批家教家风实践基地称号。

传承至今的黎氏家训设在坑尾村家训馆,作为高要家训廉政教育基地一部分,承担着警醒世人,感化子孙的重任。

“读书明义理,凡人立身处世,谋生作事,必须读书。”“古有明训,士不勤,则不学精,农不勤,则田不治……”走进坑尾村家训馆,涵括友兄弟、和乡党、劝读书、勤职业、尚节俭等章节的黎氏家训,赫然展现眼前。

现年73岁的黎和佳,世代生活在坑尾村,既是这里的村民,也担任基地的讲解员,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佳叔。他告诉记者,千百年来,黎家人尊师重教、诗书传家,他们敦促一代又一代的子弟,勤读诗书、发奋图强,“父子八贡”的故事仍然激励着坑尾村人努力学习,每家每户都鼓励孩子通过读书成才、有作为,回报家乡。

说起崇文尚学的村风,黎和佳回忆道,小时,村里门楼前摆满了功名碑,“印象中有30多块,我们小孩子就喜欢躲在功名碑之间玩捉迷藏。”虽然年少,但在村中老人口口相传中,黎和佳也深刻知道,“坑尾村多有读书考取功名者,可想而知,都是受到道德风尚和家训家风的影响。”

黎和佳说,在家训家风的熏陶下,黎氏子弟勤职业、友兄弟。村里十多年前已成立了青年爱心慈善会,帮助有困难的村民,慰问孤寡老人,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鼓励学子读书。还成立了黎氏慈善会,对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励。

“令人感慨的是,村里有些考取大学的学子,家庭经济条件尚可,于是将奖金重新捐到慈善会,给更有需要的村民,这种爱的传递,也是坑尾村黎氏家训的重要体现。”黎和佳赞叹道,“前不久,村里酒堂沿路有不少柴火、杂物,村干部一动员,村民都积极响应,拾掇干净,这何尝不是家训深入人心的写实。”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