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一周发生17宗诈骗案其中“刷单”占一半,“刷单返利”是陷阱不是馅饼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我被骗了20多万元。希望大家不要再上当了。”近日,高要居民黄先生懊悔不已。在6月26日至7月2日,高要区发生电信网络诈骗警情17起。民警梳理发现,在这些诈骗案中,刷单返利类占比52.94%,黄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了解发现,受害人的年龄普遍集中在18岁至38岁之间,占比达64%,这当中,又以18岁至28岁的年轻人居多。“他们主要是社会经验不足,其次有想赚快钱的心态。”民警分析。

在此次刷单返利类诈骗案中,当事人黄先生损失最大,被骗走25万元。当时,他被诱惑在手机安装了一款软件,该软件客服声称“刷单可以赚快钱”,于是信以为真,激活了该软件进行操作,在对方的诱惑下进行刷单。

“起初真的可以返利,刷几单就轻轻松松有成百元提成。但后来才发现,对方在放长线钓大鱼。”黄先生事后对民警说,在对方的诱导下,他不断加大刷单金额,“返利”就越多。就在黄先生提出兑现时,对方多次以“操作失误”等为由,要求他继续加大刷单金额才能返利及提取本金。“这时我才醒悟过来,但已经损失了259580元。”黄先生懊悔不已,赶紧报警。

赵先生也因为赚钱心切,被诈骗分子牵着鼻子走,最终被骗走数万元。当时,他被拉进一个“刷单微信群”,点击群内网络链接下载“豪禾”APP,然后按照“客服”的指引,通过手机银行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对方称要继续垫资才能返还全部金额。

为了能提现,赵先生连续转账三笔累计4万余元。在对方还要求转账时,赵先生才发现被骗,于是报警。“天上掉下来不是馅饼,只会是陷阱。”赵先生说。

民警解析,在这些诈骗案中,诈骗分子使用虚假返利截图诱惑受害人,在微信群中组织“水军”扮演虚假垫资刷单者,分享刷单收益情况等,千方百计显示其真实性,降低受害的警惕性。

“在受害者对刷单任务产生兴趣后,诈骗分子在群聊中分享网址或者扫描二维码下载涉诈APP,接着‘客服’以小额返利的方式取得受害人的信任。”民警提到,诈骗分子利用前期小额返利让受害人尝到甜头,这个时候,不少受害人就相信刷单是真实的,在诈骗分子的利诱下,进行大额垫资刷单。

“当受害人醒悟后,对方即将其拉黑。”民警提醒,遇到“刷单”“刷信用”等网络兼职广告时,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