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加工附加值不高、主导产品不突出、科技含量相对不足 怀集茶秆竹创新路上寻突破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肇庆德益竹制品厂加工场内,工人正在测量茶秆竹尺寸。

肇庆德益竹制品厂加工场内,工人正在测量茶秆竹尺寸。

文/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蒙莹莹

图/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2010年,怀集茶秆竹(又称厘竹)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3年过去了,随着保护与发展的力度持续加强,茶秆竹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据统计,怀集县茶秆竹业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年产值达100万元以上的有190家,年均出口茶秆竹产品7万多吨,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的70%以上,年均出口创汇达3000万美元。但由于加工附加值不高、主导产品不够突出、科技含量相对不足。茶杆竹产业和几十年前一样,依然在钓鱼竿、花园篱笆、竹筷等产品上徘徊。国内竹产业方兴未艾的产业革命大潮,似乎并未过多影响茶秆竹。

出口需求大企业增资扩产

5月9日上午,经过运输,从坳仔镇上洞村竹农手里收购回来的茶秆竹,逐一卸货到怀集县龙竹竹叶制作有限公司厂房里。锯竹、分类、破竹、抛光、拉丝、剪料……不一会儿,在工人全流程操作中,出口产品花园支撑杆已制作完成,待消毒包装检测合格后,即可漂洋过海,抵达欧洲。

一直以来,茶杆竹竹材具有通直光滑、壁厚节平、不易虫蛀、纤维强度大等优良特性,被广泛用于家具、屏风、竹筷、竹席、篱笆、钓鱼竿、花篮等,其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怀集当地最大宗的外贸出口商品。

怀集茶秆竹竹林面积约为5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约16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3.75%。靠山吃山的先决条件,天然竹林的“厚实家底”,无疑是当地发展茶秆竹产业的重要资本。

陈伟汝是龙竹竹业公司的创始人,在当地从事茶秆竹加工制作已有30年,近年来,陈伟汝的茶秆竹加工事业在扩大中。仅去年,加工厂从原本的4家增加至11家,生产设备投入也相应递增。

“东欧一些国家在苗圃种植和管理方面,对怀集茶秆竹加工品需求量大,因此旺季出口订单往往呈现高需态势。”现今,深谙可持续发展之道的陈伟汝,和当地大多数厂家一样,将生产更倾向于茶秆竹加工制品质量上,谋求本土行业品牌化发展。

期望规范行业抱团发展

在一堆笔直的茶秆竹旁,黄静兰用标尺度量着身前的短竹秆,直径为24—26mm的归为一类,经过砂白、挑选、打枝杈等15道工序,分装成25枝或50枝一包的成品竹,将被装入集装箱,出口到荷兰、德国等地,被制成钓鱼竿、滑雪杖。

雇请黄静兰的肇庆德益竹制品厂,每年出口成品竹25万吨,在该公司的带动下,许多和黄静兰一样的当地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盖起了楼房。

在推动茶秆竹品牌化发展道路上,该公司负责人蔡娟芬有更多的思考,“有质量才有市场。现在有不少杂竹混入了货源,你看,今天一早我就挑出了约300斤的不合格竹子。”顺着指向,记者看到了堆放在角落的杂竹,其光泽感、干湿度、竹龄期远不如正品茶秆竹。

“怀集茶秆竹生产加工和出口国际历史悠久,虽然有固定的海外需求,但不可否认,目前茶秆竹加工附加值不高,产品技术性较低。”蔡娟芬认为,在此背景下,避免鱼龙混杂情况出现,行业抱团发展,确保怀集茶秆竹成品质量,是茶秆竹扬名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的现实基础。

记者了解到,在此前,怀集县从原竹的种植、抚育、虫害防治到产品的工艺流程、质量指标等进行标准化指导,制定了《怀集茶秆竹》、《怀集茶秆竹丰产林》两个地方标准。2012年,经广东省质监局批准发布的《怀集茶秆竹》成为我省地方标准,弥补了国内茶秆竹标准的空白,为怀集茶秆竹勇闯创汇路提供了生产导向。

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瓶颈

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快茶秆竹产品开发利用,怀集县成立了“厘竹协会”,协调全县竹子的加工与贸易业务,在主产区坳仔镇建立了厘竹加工一条街,形成了竹业产业较为集中的经济园区。

这几年,怀集县厘竹协会会长蔡党年明显感觉到,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无论是出口亦或内销,茶秆竹加工制品需求量庞大,很多本土竹制品加工企业在机械设备更新换代方面下了重本,也从侧面反映行业蓬勃的前景。但茶秆竹加工附加值不高、主导产品不够突出、产品科技含量相对不足等现实问题,依然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除了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地理标志商业价值外,培育茶秆竹主导加工企业,发挥龙头集聚效应,如此一来,在价格指导、规范市场、质量把控上,都能形成一定的约束性和示范带动作用。”蔡党年表示,本土茶秆竹企业应该抱团成长,取长补短,才能在出口贸易板块长青不衰。

怀集县林业局则表示,计划根据目前怀集竹农实际情况,按竹子市场行情变化,以“竹子协会”牵头,与科技学院合作方式,创造提升竹子深加工工艺机具,研制开发产品多样性,提升产品竞争力。此外,鼓励采取租赁、拍卖、承包、联营、自营等多种形式,兴办基地或加工企业,搞活竹业,让入局者兴竹得利。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