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首页 > 肇庆 > 广宁 > 正文
广宁县坑口镇上林武林鱼入选2022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氹仔养鱼”激活乡村“鱼经济”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1月17日,寒风凛冽,广宁山区温度低至6℃。一大早,广宁县坑口镇坑洞村村民林水兰就来到自家鱼塘边,用竹子为鱼塘扎起栏杆。“这鱼很厉害,雨水一多池塘水一涨,就会跃出鱼塘边。所以要用栏杆拦着它们。”林水兰笑着说道。

上林武林鱼。资料图片

广宁坑洞村村民林水兰和儿子,在鱼塘边为武林鱼扎上护栏。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摄

1月17日,寒风凛冽,广宁山区温度低至6℃。一大早,广宁县坑口镇坑洞村村民林水兰就来到自家鱼塘边,用竹子为鱼塘扎起栏杆。“这鱼很厉害,雨水一多池塘水一涨,就会跃出鱼塘边。所以要用栏杆拦着它们。”林水兰笑着说道。

林水兰所养的鱼有一个威武的名字:武林鱼。这是坑口镇几乎每家都养殖的鱼,是广宁县特色农产品名片。凭借味道清甜、肉质紧实等优势,广宁上林武林鱼入选2022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这条生猛的鱼儿,从深山游向了全国。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冯铁成

生态养殖口感独特

驾车沿着蜿蜒的县道前往坑洞村,一路上不时见到大小不一的鱼塘,当地人称“氹仔”。这些鱼塘面积约10至80平方米,水深约1米,水质清澈。里面数十尾鱼儿因天冷聚成了一团。这些山涌鲩鱼正是武林鱼。

武林鱼名称如何得来?广宁县坑口镇农业农村办公室的宁浩成介绍,“氹仔养鱼”在坑口镇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相传村民为了防止鱼被他人一网打尽,在氹仔中打入了木桩。鱼儿“被迫”在木桩之间游动,仿佛在练习武功,“武林鱼”由此得名。

“实际上是村民根据地理位置,在一条山涌里整合成大小不一的小型鱼塘,并在鱼塘里打上梅花桩,给鱼增加运动量,让鱼肉吃起来更加细嫩可口,皮脆肉滑。”宁浩成介绍,每一口鱼塘都由一两条竹筒接引山涧水流入塘里,使鱼塘不停地有活水注入,“村民养鱼至今保持传统的水来水去、割草喂食的养殖方式,不喂养任何饲料。在纯天然生态养殖下,武林鱼肉质鲜美甘甜,远近闻名。”

生态传统的养殖方式,让武林鱼在味道和口感上发展出独特优势,也因此成功上榜“国字号”。

品质上乘市场青睐

在林水兰的鱼塘边,只见青山环绕,满山的翠竹随风摇曳。鱼塘四边种满鱼草,还有零星的苦麦菜、木薯叶。鱼塘一角,清澈甘甜的山涧水从竹筒流出,源源不断地注入鱼塘。

“这些鱼草、苦麦菜和木薯叶,都是专门种来喂武林鱼的。”林水兰说,武林鱼受外地人欢迎。每逢过年过节,都有商贩专门来买武林鱼,市场售价每斤20至30元。

坑口镇有860多户人家像林水兰一样,在自家鱼塘养殖武林鱼。目前全镇有20多个养殖基地,面积1500多亩,年产值5000多万元。

坑口镇坑洞村党支部书记林开勇表示,武林鱼有多种烹饪方式,美味多样。“清蒸鱼,肉质鲜甜爽口。红烧鱼,味道肥美流汁。水煮鱼,鱼汤醇香浓厚,因此很多人来抢购。”他说,现在武林鱼可以卖到25元一斤,目前村里每口池塘大约有6000元的收益,“而且武林鱼不仅在本地有很广的销路,还收获了珠三角地区的市场。”

坑口镇坑洞村还成立了武林鱼养殖合作社,开辟出70多亩的鱼塘养殖武林鱼,并发动40多户养殖户参加养殖。据统计,养殖武林鱼可以为每户养殖户带来每年3000元到5000元的经济收益。

多方合力破解养殖销售难题

武林鱼获得了国家级荣誉,养殖户和企业都希望借此机会进一步打开市场,增加收益。林开勇说:“我们希望利用这次契机,继续提升我们基地的知名度,扩大养殖规模,增加个人和村集体收入。”

“一直以来,坑口镇大力发展以‘一菌一鱼一草’为代表的绿色农业产业,‘一鱼’就是武林鱼。”坑口镇副镇长李治生坦言,受政策和地形环境制约,目前武林鱼产业还缺乏集约化、规模化养殖,销售渠道不丰富,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为破解武林鱼养殖、销售难题,去年10月,广宁县坑口镇坑口武林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广宁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深冷鲜生(肇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菜篮子(肇庆)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宁分公司,签订了坑口武林鱼数字农业合作协议。协议中提到,结合相关合作方的供销农场、田头冷链、农村电商、菜篮子配送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营销推广、农产品销售等多项服务,以及数字乡村影响力、云网融合数字化能力等,打造武林鱼农业数字+体系建设,发挥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打开销售渠道。并利用坑口武林鱼省级合作社平台,在坑洞村、丰木村打造武林鱼养殖示范基地。

“坑口镇计划通过建设武林鱼大型示范养殖基地,以企业带动更多村民养殖武林鱼,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壮大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李治生说道。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网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涂先生(电话:0758—2722284)
详细请浏览:http://www.xjrb.com/about/copyright.shtml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