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裹蒸:肇庆人专属的端午口味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近日,以“裹百味·蒸福利”为主题的肇庆裹蒸制作技能大赛在七星岩东门广场附近开展,同时,在相关部门的牵线桥搭下,肇庆裹蒸还插上了科技翅膀,装载在无人零售车上,行驶在七星岩东门广场倚岩公园附近,面向群众销售,深受市民游客欢迎。端午节吃粽子选择吃肇庆裹蒸,也逐渐变得寻常,肇庆人的端午味道仿佛也逐渐变得独特而具有家乡色彩。

QQ截图20220603093300

市民在端午节前制备裹蒸。 西江日报通讯员 李兆婷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吴映霖

近日,以“裹百味·蒸福利”为主题的肇庆裹蒸制作技能大赛在七星岩东门广场附近开展,同时,在相关部门的牵线桥搭下,肇庆裹蒸还插上了科技翅膀,装载在无人零售车上,行驶在七星岩东门广场倚岩公园附近,面向群众销售,深受市民游客欢迎。端午节吃粽子选择吃肇庆裹蒸,也逐渐变得寻常,肇庆人的端午味道仿佛也逐渐变得独特而具有家乡色彩。

据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肇庆裹蒸的发展,积极推进肇庆裹蒸产业复兴升级工程。今年筹备举办了肇庆裹蒸制作技能、电商直播两项比赛。

糯米、绿豆、腌制过的五花肉分层铺设,再用肇庆特有冬叶扎实包裹成拳头大小的“金字塔状”,经过熬煮、过清水后,便可制成一个个风味独特、甘香可口的肇庆裹蒸。根据相关文献记载,裹蒸始于秦代,流行于端州、鼎湖、高要,早在汉代,高要先民就有春节包裹蒸的习俗,寓意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

经过代代相传,肇庆裹蒸已成为肇庆人传统春节“年货”之一,更是不少肇庆人的童年记忆。因其制作形式、食材用料与端午特色美食粽子具有相似之处,所以也有家庭会在端午节前制备裹蒸,以肇庆独特的“粽”味迎接端午,与家人共度佳节。

“提到裹蒸,总会想起儿时与母亲砌炉灶、包裹蒸的画面。”梁志杨说道。梁志杨是肇庆市技师学院现代服务系副主任,有着烹饪(点心)高级职称,常常会在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上教授学生裹蒸制作技艺。梁志杨介绍,小时候家里每年会包两次裹蒸,一次是在春节前,一次是在端午节,相比于传统的端午粽子,家里人更钟情于肇庆特有的裹蒸味道。

“以前家里做裹蒸会就地取材用竹帽、碗作模具。”梁志杨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制作裹蒸的技术逐渐专业化,包裹蒸用的模具也从竹帽和碗替换为形状特制的木碗,裹蒸制作用材上也越来越丰富。

据了解,近年来,肇庆裹蒸企业各出奇招,积极创新推动肇庆裹蒸产业发展。如肇庆市肥仔伟食品有限公司便考虑到传统裹蒸口味单一,积极利用本土生产的黑糯米代替传统糯米,推出口感好、营养好的黑糯米裹蒸。肇庆市鼎湖华记裹蒸粽食品有限公司则创新推出了五谷丰收粽、水晶粽等裹蒸演变产品。随着裹蒸的生产制作逐渐标准化,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多样,裹蒸的制作食用也逐渐变化,不再是春节“限定”食物,迎合端午吃粽子的习俗,越来越多肇庆人也会在此时购买肇庆裹蒸。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