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右)与村干部到荷兰豆基地了解情况。 西江日报通讯员 黄瑛居 摄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通讯员 黄瑛居 沈小米
“要让群众听到党支部的声音,看到党员干部的行动,感受到村里的变化!”这是封开县南丰镇开明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强的心声,在乡村振兴一线,他用自己的真情帮助开明村浇灌出了一朵朵幸福之花,把抓党建促发展的大爱故事写进了村民的心中。
让群众听到党支部的声音
2021年8月26日,刘强接受组织安排进驻封开县南丰镇开明村担任第一书记。长期从事财政支农工作的他深知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而且想得到群众的支持,就得让群众听到党支部的声音。
随后,刘强与莫庆祥等村“两委”党员干部一起挨家进户调查摸底。两个星期的调查摸底,他走遍了14个自然村,深入710多户农户,并向37名党员征询发展良策。
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张贴公开告示、逐家逐户宣讲、电话微信沟通等方式,开明村包括外出务工人员在内的多数村民都了解到村里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村里发展的方向,对党支部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支持和肯定。
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刘强以村党支部牵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的坚强战斗堡垒。
让群众看到党员的行动
在调查中刘强发现,开明村有近半数的村民外出,导致全村撂荒和半撂荒耕地多达200多亩,农业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他和开明村党支部的党员们定下了“把推动土地流转作为发展农业产业项目”的重要决定。
“开明村撂荒与半撂荒的耕地分散且涉及户数众多,如果没有集中起来,很难流转出去。”于是,开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莫庆祥第一个带头把家中的三亩多耕地全部流转出去,并积极动员堂哥莫庆源将家中的两亩多耕流转出去。很快,村中党员干部也纷纷行动起来。有了村党支部的积极推动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示范行动,开明村三百多户村民同意将名下的耕地流转出去,一举盘活了全村两百多亩撂荒、半撂荒耕地。
2021年12月,在刘强的推动下,村党支部与广东肇庆丰悦农业有限公司达成了建设蔬菜和水稻轮作基地的协议,该公司以520斤水稻/亩的对等交换条件租种开明村的流转土地,租期10年。今年元旦期间,已有20亩耕地种下了蔬菜,目前长势良好,预计春节期间可以供应市场,剩下的地块也将在近期进行平整和种植。
据介绍,基地建成后,公司预计将在本村雇佣固定工人20人,季节性临时工约100人,加上地租收入15万元,每年可为村民增收约115万元。此外,基地每年还可以为村集体带来管理和服务费用8万元,加上原来村集体原来每年山场租金2多万元,仅此一项,每年村集体经济已经达到10多万元。
让乡贤感受到村里的变化
针对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村内存在“路不通、路不宽、路不硬”问题,刘强和村党支部对12.6公里的村主干道、环村路、自然村内行车道等村内路网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目前已经基本完工,另有约7公里的巷道规划也正在进行中。
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发现的垃圾乱堆放、散养家禽、破旧危房等问题,刘强和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动员群众一起整治,很快就达到了干净整洁的标准,村风村貌大为改观。
产业发展方面,刘强和村党支部提出了2022年继续推动200-300亩土地流转、争取建成500亩左右蔬菜水稻轮作基地的目标。此外,还有红色党建教育基地等近10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和群众“急难愁盼”民生实事项目也在有条不紊推进中。
看到村子发生的变化,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在惊喜之余,也对刘强和村党支部能够带领开明村走上富民兴村道路充满了信心。
前不久,开明村乡贤莫先生告诉记者:“以前走的是黄泥路,又窄又烂,晴天一头灰,雨天一身泥,开车回家要非常小心,如今村道全是水泥路,并且宽敞平坦,再也不用担心了。”
“我不仅要自己回家乡发展,还要动员亲友来开明村投资办厂。”莫先生高兴地说,他对开明村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