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享受舒适的人居环境。
罗源镇开展农耕活动。
韭菜种植基地。
因地制宜助力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根本在于产业振兴。我始终将经济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想方设法促进罗源镇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焦亚邱表示。
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罗源镇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推动飞南公司做大做强,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7亿元,税收本级库4176万元。二期项目成功试投产,三期扩建项目正动工建设,届时将打造成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
另一方面,罗源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利用资源环境优势,大力推广精致农业,发展美丽经济,按照“一村一品一景”要求,大力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招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盘活集约土地,发展特色农业。其中石寨村党支部成立四会市罗源镇穗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华农1号”木瓜;洞心村党支部成立四会市罗源镇贤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中华竹稻”、乾两优水稻品种;红旗村党支部成立四会市罗源镇润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姹紫嫣”红薯。
同时,罗源镇积极探索“配送公司+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由社会资本成立食品配送公司,与镇内各专业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指导农作物品种的种植,并按市场价格收购农产品,供应给辖区内的企业,同时通过线上商城进行销售,保证了农产品的销路,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
此外,罗源镇还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古树、古村落等特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曾子文化、南宋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积极谋划“美丽乡村游专线”,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小镇。
人才返乡 促进创业
2019年底,在香港发展多年的黄伟明回家乡罗源村探亲,打算在家乡小住一段时间再返回香港,但在2020年初,遇到新冠疫情发生,一直未能返程。在家乡滞留的这段时间,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伟明认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返乡创业大有可为,加上镇委、镇政府的积极沟通及扶持,因此萌生了留乡创业的念头。目前,他承包了40亩鱼塘、40亩山地,并且自己出资修建了约1公里的水泥路,未来他还打算发展民宿、农庄等乡村旅游项目。
黄伟明是罗源镇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的典型代表。“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相对于城市而言,乡镇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因此必须在干事创业中吸引人才,在搭建平台上留住人才。”焦亚邱对记者说。
近年来,罗源镇大力促进优秀人才返乡创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联合相关院校加强农村各类人才的培训,帮助返乡下乡创业者提升创业素质能力,吸引人才返乡创业,让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力量;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因地制宜扶持建设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动员乡贤、粤菜师傅回乡开办农家乐、小餐馆;大力抓好农村带头人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爱农业、有文化、懂技能、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同时,罗源镇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党建+金融+信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共建项目,对30多名党员进行金融授信1000多万元,全力支持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如今,除了黄伟明,还有多名村民返乡发展花卉、蔬菜种植业,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在我看来,乡村的传统魅力在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淳朴文明的乡风和蓬勃发展的产业。当前的乡村振兴中,罗源镇坚持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基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增强乡村振兴活力;着力推进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促进文化繁荣,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重新提升乡村魅力,让更多的人看得到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根脉,这样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焦亚邱深有感触地说。而他本人,正是怀着浓厚的“三农”情怀,2018年底从四会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任上,主动向组织申请到乡镇工作,担任镇长一年多以后任镇委书记,成为乡村振兴“一线施工员”。
随着乡村振兴初见成效,罗源镇目前出现了“三多”现象,即回来的人多了,回来的时间多了,回来修缮房屋的人多了。
虽然罗源镇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焦亚邱仍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不少的挑战,目前罗源镇土地零散,集约难度较大;各村历史文化内涵、自然资源挖掘还未够深入,全域美丽乡村旅游链条未完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常住人口少,辖区内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消费总量小,难以上规模等。
但焦亚邱也表示,罗源镇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发扬“三牛精神”,结合罗源实际,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罗源指日可待。同时,他进一步提出发展对策,“一方面,要加大企业服务力度,走以工促农的路子,同时加快土地集约流转,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着力打造全域美丽乡村旅游路线等,那么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夺取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胜利,做出农村的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