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至关重要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儿童对初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
林德坚介绍: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幼小科学衔接机制,说明国家层面非常重视幼小衔接,一年级是儿童的过渡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兴趣,教育部门也会加强对学校超纲超编教学的监督。
在幼儿教育方面颇有研究的教育专家、中柏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林媚,也对幼小衔接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问: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做好幼小衔接与其把重心放到孩子的准备,不如家长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行动影响心理,可以通过行为过渡,从而影响心理的过渡。家长可以带小孩参观小学校园,与上学的学生多接触分享,陪伴阅读等。家长要相信孩子是具有自我调节和发展能力的。6岁的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变化,有稳定的规则意识,家长也要转变心态,加以引导,才能让小孩形成自己的规则、习惯。
林媚介绍:课堂时间延长到40分钟一节,很多家长担心小孩坐不住,平时可调个定时闹钟,让孩子专注做某件事,自我监督,自己监控时间。上课以老师讲课为主,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少,家长就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多详细了解和倾听。入学后的前三个月至关重要,家长要多陪伴孩子。第一个月最重要,之后可以慢慢放手。同时,家长要主动与老师多沟通。
问:担心孩子不会写字、算数,想报补习班,有必要吗?
林媚表示,这种做法没有必要。家长将幼小衔接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各学科的知识准备,是短视且有害的。其实,国内外教育界对于培养人才核心素养的定义中,无一不强调“学会学习”,即强调儿童学习兴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强调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重在培养行为习惯
近日,教育部印发《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适应为目标,围绕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校为儿童适应做好准备、关注个体差异、设置入学适应期,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
广州番禺执信中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肇庆星执外国语学校校长张健介绍,他们学校早在六七年前已经关注幼小衔接这个问题,所以为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在开学前一个星期开设有新生快乐体验营,让学生在学校体验生活,适应老师。
张健表示:
有一份调查显示,近7成幼升小家长都在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简单通过逼娃“多学知识”来缓解自己焦虑。他认为,提前学习一年级的内容,甚至上幼小衔接培训班不可取。如果一个孩子抽屉里整整齐齐,坐得端端正正,上课时眼睛炯炯有神,三样都具备,一定学习好。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专注度,求知欲,非常关键!同时,学校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特点和孩子在幼儿园的基本状态,有些孩子提前做了准备,有些孩子还是零基础,做到因材施教。
一年级是习惯养成的教育,是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人际沟通、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所以学校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同时,也会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开设特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问:孩子上了小学,面对增多的课后作业做不好,跟不上,产生厌学心理怎么办?
张健表示,家长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否定孩子,家长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很难,所以一定要稳住,有耐心,不说负面话语,多以鼓励为主。林媚也表示,做作业不一定非在规定时间完成,做累了可以喝水、吃水果,做完了给予奖励,让孩子把完成作业看成是一件美好的事。
孩子的成长是个连续的历程,幼小衔接打开的是一扇通往学科知识的大门,这个环节一定不能疏忽!
赶紧分享文章给身边有需要的家长们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