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首页 > 肇庆 > 广宁 > 正文
广宁:“厨师之乡”烹饪出“发展风味”(2)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广宁竹笋、番薯干、云吞、竹虫……一道道远近闻名的特色食品,铸就了广宁“美食之城”的美誉,而在2020年,广宁更是获得了“厨师之乡”称号,成为我国第六个“厨师之乡”。扬帆风正疾 擎旗潮头立。广宁县凭借其“厨师之乡”优势,大力实施“粤菜师傅·竹乡名厨”工程,创新开辟“粤菜师傅+”的经济发展链,全面推进人才、就业创业、产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走出了乡村振兴“舌尖上”新路子。

广宁县菜篮子工程效果图。 西江日报通讯员 供图

广宁县菜篮子工程效果图。 西江日报通讯员 供图

广宁古水河。 西江日报通讯员 供图

广宁古水河。 西江日报通讯员 供图

创新厨师就业创业机制“煎”出农村致富味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我们外出打工,都是靠着同乡的老师傅带着,帮我们介绍工作,教我们熟悉厨艺,村里不少人早些年都是靠着这样的方式,不仅有了工作,还创出一片天地。”排沙镇木源村的厨师黄叔向记者介绍着广宁厨师在外“枝繁茂叶”的情况。

利用良好的“传帮带”的民间基础,广宁县大力推动外出就业创业,通过优秀厨师“先富”代表的帮带作用,积极带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创业致富,共带动外出就业10000多人,让多个农村家庭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同时,广宁县还大力发动优秀厨师反哺家乡,助力乡村振兴。在这过程中,涌现出多个广宁厨师优秀代表,如广州嘉华海鲜酒家老板廖建球投入了700多万元支持家乡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名厨徐志锋和徐志坚两兄弟,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带动了广宁籍厨师600多人就业;排沙镇木源村的黄武芬、曾文洪、陈家汉带动了1000多人为厨,充分带动就业,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近年来,广宁的农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都是外出的名厨回家创办,而这些回乡创业的广宁名厨,大多都是瞄准了家乡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为了更好地推动当地厨师行业的创业就业,广宁县大力推动名师回乡创业,目前,已经引导了外出名厨回乡创办餐饮店和农庄等共304家,大力开发烹饪、美食加工、制作、包装、推介等相关就业岗位3000多个,培养和推荐更多技能人才成为“竹乡名厨”,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创业。

加强粤菜师傅培训工作“炒”出人才培养乡情味

近日,南街街道的黎先生喜上眉梢,他与朋友通过参加广宁县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后,学有所成,合伙在县城开了一家小餐馆。“本来就对餐饮有兴趣,刚好县里面有机会让我们系统学习,还请来了外面的名厨指导,让我们学得更快。现在,都怀着信心开起了自己的餐馆。”黎先生得以圆梦,得益于广宁县以建设省级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基地为抓手,把“粤菜师傅”工程纳入“西江人才计划”特色产业人才项目申报,积极构建“粤菜师傅·西江名厨”人才培育体系,着力打造“竹乡名厨”人才队伍,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

据了解,广宁县于2019年启动实施“一村一厨,千人厨师培训”计划,并预计到2023年完成培养10位粤菜大师、20位名师、100位名厨、3000位厨师的目标。同时,还积极搭建粤菜师傅创业培训交流大讲堂,打出“乡情牌”引导名师回乡,推动名师下乡送教,发挥“传帮带”作用,注重从烹饪、美食加工制作、包装、推介等领域拓展培养人才,对有意愿从事餐饮业的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

近年来,该县还举办多期“粤菜师傅创业培训交流大讲堂”和职业技能培训,覆盖2503人次。积极搭建院校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广宁县厨师遍布全球和各地厨师分会的人才资源优势,与韩山师范学院、香港中华厨艺学院、中国烹饪协会等院校与社会团体合作,计划投入2.3亿元建设肇庆技师学院广宁分院,更精准培育粤菜师傅竹乡名厨高端人才。据悉,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活动,广宁县培育了一大批理论与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涌现了多位五星级行政总厨及餐饮界名人,其中1人获得中华金厨奖,培育了烹饪大师45人,烹饪名师120多人。

大力发展粤菜厨师产业“蒸”出产业发展特色味

1月初,广宁县南街街道扶楼村举办了“芥菜节”活动,吸引了当地的乡贤回乡参加盛会,不少还是在外务工的名厨。“乡贤给我们介绍资源和人脉,不少珠三角的餐饮店都直接到村里面订购芥菜,有些意向订单还排到明年。”该村的村支书黄金勋给记者罗列着,扶楼村每天都有600多斤的芥菜运送到佛山的餐饮店,大大促进了村里面的收入,“这都多亏了广宁厨师在外给自家农产品推介!”

据了解,广宁县立足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通过“粤菜师傅+产业”的发展模式,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关联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同时,还发挥“品牌效应”,让广宁厨师成为本土山水腐竹、龙须菜、大芥菜、番薯干、竹园鸡、竹笋、绥江河鲜等特色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吸引大量的食客来宁寻味。并凭借广宁美食特产的优势,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扶持了一批专业镇、专业村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养殖基地和种植基地。目前,全县共获得名特优新农产品12个,省、市级以上“菜篮子”基地13个,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36家、家庭农场476家。

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渐渐地勾勒出广宁的美食图鉴,为解决销售的问题,广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肇庆配送分中心落户该县的契机,创新销售方式,通过创新冷链物流温控、包装材料技术等新型技术,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把该县优质食材销往全国各地,促进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快速发展。

融入全域旅游产业“烩”出厨师之乡品牌味

去年的国庆黄金周,刚从疫情渐渐恢复的广宁旅游业传来喜报,得益于获得“中国厨师之乡”的美誉,美食乡村游成为旅游业重要的发展动力。尤其是“竹乡特色菜”的美食旅游路线,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线路。其中,广宁云吞、白糍、粉仔等“十大名优小吃”,进一步擦亮广宁美食的名片。同时,竹虫、竹笋、竹林鸡、武林鱼、龙须菜等深受粤港澳台游客喜爱的特色食材,不断吸引周边地区游客前来品尝。

除了美食乡村游,广宁县还将该县餐饮文化与本地革命红色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农业生态观光休闲相结合,以江美红色村为引领,整合红色资源,重新激活宝锭山、竹海大观等景区,推动绥江沿岸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打造红色旅游研学和乡村粤菜美食旅游精品线路。

近年来,广宁还通过举办大型美食节、优质农产品展销会、烹饪活动等形式,进一步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建设大湾区健康产业和康养旅游度假基地。不断擦亮“广东美食旅游之乡”“全国中餐厨师之乡”品牌。目前,广宁已通过餐饮业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完善和增长,形成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共同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