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四会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仅有少量依靠手工加工的作坊式工厂。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四会经历了从基本形成以轻工业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到形成以有色金属及加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再到走上依靠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推动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为主的高质量发展工业路子。
2018年四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1.65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0.86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增加值2.9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6.48亿元,增长15.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7%;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0.02亿元,增长23.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0%。
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特约记者 黎洪锋
四会市以绥江“一河两岸”为核心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高品质城市。 何洪锋 摄
广东亚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汽车用复合材料零部件热塑性智能化生产线 开发”被列入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四会市委办供图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先进制造产业成为新增长点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9年上半年,四会市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42.3亿元。6家企业产值达到规上企业入库条件,6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4000万元。14家企业申报首次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家规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其中广东亚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汽车用复合材料零部件热塑性智能化生产线开发”被2019年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立项,获得扶持资金1000万元;广东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入选全国首批248家、全省首批22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
企业盈利水平提高。今年上半年,四会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8%。
新动能进一步显现,13个主要制造行业全口径税收同比增长7.18%,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行业增长155.19%、电气机械增长58.57%。
打造主导产业核心发展平台,产业承载力不断提升
经过70年的发展,四会市工业园区载体功能日臻完善,形成了配套设施完善、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明显、错位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平台,产业承载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当前,四会提出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轴,加大园区整合扩容力度,着力提升四会市精细化工基地、四会市先进制造业基地、肇庆高新区四会产业园、南江富溪产业升级示范园等四大主导园区。按照规划,先进制造业基地要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主园区、主阵地,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业、汽车整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等先进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精细化工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打造大湾区重要化工产业承载基地;四会产业园向绥江南岸(五马岗桥至马房大桥)以及城轨站周边一带扩展,打造更大的产业承接平台,同时,加强与肇庆高新区合作协同发展,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能源、电子及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南江富溪升级示范园要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肇庆)特别合作试验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主导产业。
四会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核心发展平台建设要对标广深等地的一流产业园区,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提升承接大湾区核心地区产业溢出的承载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攀升
近年,四会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2018年全年企业研发投入7. 9亿元,占GDP比重1. 9%。全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存量达到73家,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6%。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个,总 量 达3 0 个,规 上 工 业 企 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2%。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 量 和拥有量分别增长3 .7%、6 .1%、15. 2%,石狗镇被认定为广东省技术创新(兰花)专业镇,南江工业园被评选为“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万兴隆翡翠城列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库。
孵化育成体系成效明显,建成科技孵化器面积1.93万平方米,入孵项目38个。科技与金融融合不断深化,设立总规模6亿元的产业发展投资引导母基金,发放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6.96亿元。全年引进博士5人、硕士23人、西江创新创业团队3个。
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经济发展新活力进一步激活
近年来,四会市坚持用解放的思想、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破解制约四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2018年,该市顺利完成了年初部署的35项改革任务和专项改革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县级融媒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批国家、省、肇庆市的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该市行政审批“一次办成”事项占比达91.3%,开办企业全流程时间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189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实现不出村镇(园区)“一次办成”,便利度与珠三角先进地区看齐。
同时,该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服务体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今年上半年,四会市共为企业减负超1.5亿元,落实民营企业扶持资金5908.5万元,各项减税降费近2亿元;区域市场保持活跃,各类市场主体总量39633户,同比增长20.47%,占肇庆总量17.54%。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88.94亿元,增长11.57%;各项贷款余额319.01亿元,增长18.33%,存贷比81.49%,存贷余额均位于肇庆辖区各县(市、区)首位。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发展绿色长廊加快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四会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加快建设深化生态发展绿色长廊。
2018年,该市扎实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东南片区第2位。辖区内河面水质稳定达标。整县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项目加快推进,完成20.7公里城市管网建设。全年完成6059亩桉树林退出,完成森林碳汇造林2000亩、更新造林2500亩、森林抚育61039亩。罗源镇被认定为“2018年广东省森林小镇”,地豆镇水车森林公园入选“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践范例”。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村经济走向现代化产业化
四会市今年入选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名单,被国务院发文通报表扬。为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果,该市将加快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五个行动”,确保年内建成42条特色精品村、417条美丽宜居村。推进江谷镇示范样板镇、罗源省级新农村示范片项目建设。巩固提升“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快完成自然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
同时,该市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目前,全市基本完成颁证工作,完成土地确权面积27.23万亩。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推进。
乡村振兴离不开现代农业支撑。四会市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加快建设四会沙糖桔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申报创建四会花卉、水产等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四会百花园等5个农业产业项目年内投入运营或增资扩产。2018年,该市新引进16个农业产业项目落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76家、农业龙头企业27家,企业年销售产值12.81亿元,带动农户1.91万户。在地豆、江谷、大沙等镇试点推行渔业物联网六域模型,打造桂花鱼、澳洲淡水龙虾、黄颡鱼等高附加值水产品养殖基地。石狗镇兰花种植面积达3800亩。完成1.66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科技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
广东亚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位于四会市南江工业园的一家高科技术企业,今年该企业承担的“汽车用复合材料零部件热塑性智能化生产线开发”获得了2019年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立项,获得扶持资金1000万元,创四会市以往企业单个项目获得扶持资金之最。
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利用这一个项目,企业与科研院所创建了“产、学、研、用”的合作机制,构建了智能设备制造、产品仿真分析、产品设计制造、整车搭载试验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具有低成本开发、快速制造、仿真分析、技术可靠等优势,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
像亚太这样用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只是四会市科技创新发展实力不断提升、攻关能力不断加强的缩影。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该市就有14家企业申报首次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力争年内在库企业总量增至90家、新增5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申请发明专利89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4件,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6件;39家规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家园建设全民参与
村民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3年前,四会市地豆镇水车村新乡贤吴观南放弃在广深两地的事业,回到老家协助新农村建设。在得到镇村两级政府和本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吴观南首期已投入2500 多万元,大力整合村里闲置土地,打造了一座镇级森林公园——樱花谷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吸引了不少珠三角游客前来观光。
过去“村容村貌还显得破旧不堪”的水车村今天焕发了新的妆容:村道宽阔整洁,崭新又具岭南特色的文化活动室、乡贤馆、农家书屋一字排开,富有农耕文化特色的墙绘随处可见,绿色稻田与田边的水车相映成趣……
同样的例子发生在四会罗源镇铁坑村委会铁坑村。两年前,村子有30 多间破烂不堪的猪栏牛舍,道路泥泞。经过两年的改造,铁坑村焕然一新,道路干净整洁,篮球场、共享菜园、文化长廊一应俱全。更令人服气的是,铁坑村40多户村民无偿让出闲置空地近20亩,建成宽敞靓丽的儒风广场。昔日脏乱差的村庄摇身一变成了别树一帜的“幸福村”。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三清三拆三整治”是重点也是难点。而四会市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美好家园建设的积极性,使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到2018年底,四会全市20 户以上的1496 个自然村基本完成了“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环境整治任务。优化提升“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农村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实行雨污分离,建成5 个镇级污水处理厂,以PPP 融资模式全力推进241 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全面完成农村改厕工作。自然村“村村通”自来水完成总工程量的95%。
四会新农村建设实践表明,通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能够把政府主动、群众被动的“推力”,变成了既有政府助力、又有群众主动的“拉力”,让村民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