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封开县平凤镇凤鸣茶厂负责人聂灿源 百香果藤叶制茶 开辟增收新赛道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在封开县平凤镇的田间地头,曾经依附百香果生长的藤叶,如今通过创新工艺蜕变为香飘粤港澳的凤鸣茶。这款以“无废料生产”为核心的深加工产品,既降低资源浪费,又让百香果产业实现全链条增值,更成为平凤镇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 杨丽娟 通讯员 刘荣 柴嘉蔚

在封开县平凤镇的田间地头,曾经依附百香果生长的藤叶,如今通过创新工艺蜕变为香飘粤港澳的凤鸣茶。这款以“无废料生产”为核心的深加工产品,既降低资源浪费,又让百香果产业实现全链条增值,更成为平凤镇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聂灿源创新开发的百香果藤叶凤鸣茶。 记者 杨丽娟 摄

百香果藤叶可制茶

平凤镇素有百香果种植传统,300亩百香果基地是当地农业的重要支柱。目前百香果采摘已近尾声,但产业价值仍在延续。几场雨过后,百香果抽出新芽,“雨停了,果农就能采摘嫩芽来卖。”封开县平凤镇凤鸣茶厂负责人聂灿源说。以往,果农仅关注果实价值、销售鲜果,大量藤叶资源被废弃,十分可惜。

百香果实则“全身是宝”,除果实可食用外,藤叶也具备制茶潜力。据传统医学记载,其藤叶含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碱,有抗炎、镇痛作用,民间常将新鲜叶片捣碎外敷或煮水擦洗患处;叶片中的皂苷成分还能缓解焦虑、改善睡眠,睡前饮藤叶茶是常见用法。

“以前听老一辈说过藤叶的用处,但没试过。”聂灿源回忆,一次偶然他将晒干的百香果藤叶泡茶,发现茶汤金黄透亮、入口微苦回甘,饮后浑身舒畅。聂灿源将茶饮分享给周边人,反馈良好,朋友一句“不妨做成茶叶,让更多人受益”,让他坚定了开发想法。

一番调研后,聂灿源发现百香果藤叶制茶的市场仍是空白。“空白就是潜力”。他回到家乡平凤镇,系统收集藤叶,采用传统制茶的杀青、揉捻、晾晒工艺探索加工,最终开发出百香果藤叶茶,申请“凤鸣茶”品牌商标,于今年5月投产。

藤叶“生金”提高亩产值

聂灿源的探索,成功走出了藤叶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形成“无废料生产”闭环模式。百香果果实直接销售,藤茎和叶苗制成凤鸣茶,从种植到加工全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这既减少了农业废弃物产生,又让原本闲置的藤叶产生可观经济效益,为农产品深加工开辟新赛道。

聂灿源自种20亩百香果,今年3月起采摘藤叶加工百香果茶。原料不足时,他发动周边果农售卖藤叶,但果农多持观望态度,觉得“不值几个钱”,仅少量采摘5斤、10斤。慢慢地果农发现,采摘藤叶不仅不影响果实生长,反而让百香果病虫害减少,果实因光照充足变得更大更甜,且藤叶能卖钱,一举多得,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逐渐提高。

通过与当地合作社合作,聂灿源组织果农规范采收、统一加工,既延长产业链,又为农户增加亩产值,实现资源利用与经济效益双赢。他给记者算了笔账:百香果一年有8个月采摘期,一亩可采300-500斤新鲜嫩芽,按每斤5元收购价,每亩能额外增收约2500元;每年百香果需要换苗,年亩产3000斤旧藤条,按每斤1元收购价,又能额外增收约3000元,共计每亩额外收入5500元。这对果农而言,是一笔可观收入。

蹚出农业升级新路径

“百香果茶叶很耐冲,泡五六盏汤色依旧金黄透亮,越品越回甘。”聂灿源介绍,目前公司已开发4款茶叶,涵盖清香型、浓香型百香果红茶和绿茶,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地区。

聂灿源详细分析道,产品分为叶苗茶和藤茎茶两大类:叶苗茶以鲜嫩叶苗为原料,每亩年产叶苗500斤,可炒制茶叶50斤,零售价200元/斤、批发价160元/斤,按零售价算每亩产值达1万元;藤茎茶以粗壮藤茎为原料,产量更具优势,每亩年产藤茎3000斤,可炒制茶叶500斤,零售价60元/斤、批发价40元/斤,按零售价算每亩产值高达3万元,亩产值共计4万元。

为了推广凤鸣茶,聂灿源在肇庆高新区设有展销点和直播间,构建“线上引流+线下体验”体系。线下设产品品鉴区,让消费者亲身感受凤鸣茶风味;线上通过短视频平台、电商直播间引流,将客源导入线下体验店。同时,借助高新区区位优势,辐射佛山、广州等周边城市,推动产品销售。

谈及未来,聂灿源对百香果茶产业充满信心。依托平凤镇及周边村镇的百香果产业基础,公司规划在粤桂园区建设平凤镇凤鸣茶深加工厂,重点引入智能化生产线提升精细化加工能力,同步拓展茶粉、茶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通过丰富产品线提高整体产业效益。同时。深化“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模式,探索更多农产品价值提升路径,推动产业从单一加工向多元融合升级。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