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植梅芳
怀集县诗洞镇是肇庆市生猪省级农业产业园核心区,也是肇庆唯一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近日,该镇入选第三批“百千万工程”专业镇名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又添一丰硕成果。

在怀集县诗洞镇龙凤村辣椒种植示范基地里,工人们在为辣椒喷洒化肥。记者 潘粤华 摄
一个山区乡镇,在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何能屡获殊荣?深挖背后,以科技为驱动、以标准为基础、以绿色为方向的路径“密码”,让诗洞镇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乡镇向现代农业强镇的转型,构建起以生猪养殖为主导、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智慧大脑”激活种养新动能
生猪产业是诗洞镇农业发展支柱。2023年,该镇被评为全国农业(生猪)产业强镇。诗洞镇成功引进全国500强企业新希望集团,投资2.7亿元打造智慧农业种猪场,实现了从饲喂到环境控制的全过程自动化养殖,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率与产品质量。
“在养殖场里的配种怀孕舍,每头猪都养在定位栏里,配有信息‘身份证’,生长情况一目了然。饲料、饮用水通过智能化装备精准投喂,更高效节约。”在诗洞镇金华村的智慧种猪场里,肇庆新好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传斌在电脑监控显示屏前,向记者介绍,“猪舍下面设有刮粪机,可自动收集猪只排泄物,转移到场内的环保处理站处理。”
据了解,在“智慧大脑”的大力加持下,新好农牧的智慧种猪场年出栏仔猪30万头,年产值超亿元。
在肉牛产业领域,诗洞镇的益信农业养殖场同样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化设施,实现肉牛养殖智能化管理。截至目前,该养殖场存栏约900头,年出栏近1000头,现年产值达1200万元,预计全面投产后年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
除了打造智慧养殖场,诗洞镇还在产学研融合、服务平台创建上进行科技赋能。诗洞镇副镇长钱高博介绍,诗洞镇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深圳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科研机构、院校合作,攻关疫病防治、品质提升等关键技术,目前累计培训超600人次,推广先进技术4套,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建成产业综合创新服务中心等公共平台,为返乡创业者及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技术咨询、研发支持等服务,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助力智慧养殖。
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链价值
随着秋天的到来,诗洞镇龙凤村辣椒种植示范基地迎来了首次丰收。秋日阳光下,一排排辣椒整齐种在田垄上,叶色浓绿、生机盎然。枝叶间,仍有不少白色的辣椒花在绽放,绿色的、尖尖的小米椒缀满枝头,静静生长,等待着下一轮的采摘。
今年7月底,诗洞镇联合肇庆市民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龙凤村100多亩撂荒耕地发展小米椒种植,打造全镇辣椒种植示范基地。“基地实现标准化种植,在种苗选取、栽培技术、种植管理、产品规格、分拣出库、包装运输等方面都有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和流程。”基地负责人、肇庆民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林赖长介绍,基地采用半自动化技术,对施肥、浇水进行精准控制,达到节能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双重成效,经过3个月的种植就能迎来收成。
林赖长说:“小米椒产量可观,预计基地年亩产量3000至5000斤,亩产值约2万元。小米椒将销往江西、湖南、浙江等地。”
诗洞镇辣椒种植示范基地是诗洞镇打造的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之一。该镇建设了多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示范养殖基地和种植基地,全力确保主要农产品在生产环节有标可依、按标生产,稳定产品质量和供应能力,提升整个产业链价值。
同时,诗洞镇全力打造品牌与地理标志。其中,“诗洞腐竹”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定,该镇以此为契机,制定系统的高质量发展计划,以推行标准生产保障产品品质,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特色产品品牌化与价值提升。
此外,诗洞镇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将先进的生产标准和管理规范辐射到合作社与农户,实现了生产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如上述提到的辣椒种植示范基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安南、凤艳、六龙等村种植辣椒共65亩,带动超200户农户增收。
绿色循环模式变废为宝
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引导企业、种养殖户采用环保工艺实现绿色生产,是诗洞镇践行绿色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之一。
2018年,位于仁和村的怀集县人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投产运营,3条生产线生产诗洞腐竹,年产腐竹3.5万斤,是当地的腐竹生产大户。2023年,公司改进生产工艺,在生产线上增设烘干设备,以减少能源损耗。
“不用再将腐竹搬进烘干房烘干。每条生产线每月节省下来的电费约1000元。”怀集县人和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植郭明说,同样在2023年,公司引入生物质蒸汽发生器,以环保生物料为燃料产生蒸汽,以过滤处理器过滤烟尘,实现腐竹生产绿色环保。
新好农牧的智慧种猪场则采用先进的环境控制与治理工艺,通过污水处理、固肥处理等设备处理养殖场的废弃物,实现年生产有机肥2000吨以上。这些有机肥料用于周边农户、企业、林场的种植养殖,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怀集县诗洞镇金仓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当地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正进行养殖场升级改造,扩大楼层式养殖规模。升级后,养殖场最大年存栏量可达1万头。
“升级前,合作社已有移动发酵大棚来处理废弃物。这次升级,我们将增设滚筒式干湿分离机等系列环保设施设备。届时,养殖场每年可将废弃物转化为约300吨的有机肥。”合作社负责人龙振宇告诉记者,这将单纯的消纳处理转变为发酵加工有机肥料的模式,能进一步妥善解决养殖场废弃物处理难题,实现“变废为宝”。
“绿色循环模式既从源头上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为种植业提供了低成本的生产资料,降低了化肥投入,生产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产品,形成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钱高博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双赢”,更为诗洞镇的“百千万工程”注入蓬勃活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