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苑卉 通讯员 刘舜欣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9日晚开幕。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肇庆赛区,无论是运动员登顶荣耀的颁奖台、酒店洗漱间里的日常套件,还是传递赛事热情的限量版吉祥物,处处藏着来自广宁县的无废密码。
记者了解到,依托成熟的再生技术,一些广宁企业让“以竹代塑”产品、海洋废弃物再生制品登上全运舞台,将无废全运理念融入赛事每一处细节,为这场体育盛会披上兼具生态美与科技感的绿色外衣。
回收材料铸就
可循环“荣耀载体”
“从外观上看,它和普通颁奖台没差别,但它60%的成分是广宁青皮竹纤维,赛后还能整体回收再利用。”在十五运会体操青年组赛事颁奖仪式现场,广东竹核木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秀华指着颁奖台对记者说。这款“以竹代塑”的环保颁奖台,是广宁推动无废理念落地的典型代表。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广宁县横山镇的广东竹核木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条绿色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回收的竹粉与回收再生塑料按比例混合,经过调色、机器搅拌融合,原料从细小颗粒逐渐凝聚成块状板材,通过模具挤压,形成带有纹理的竹塑板材。
“我们的原材料中,竹粉源自竹产业边角废料,塑料则是回收再生料。我们通过热融合技术实现变废为宝,生产中无需胶水,真正做到零甲醛排放。”李秀华说。
据悉,竹纤维韧性十足,使得竹塑板材耐候性远超传统木材,户外使用寿命超过十年。目前,这类板材已广泛应用于户外地板、围栏等领域。“赛事结束后,颁奖台可整体拆解,板材破碎后能重新造粒循环利用,契合可持续场馆的理念。”李秀华介绍。
竹制套件与再生吉祥物
满载绿色巧思
在肇庆赛区,运动员入住酒店时,广宁县节节高竹芯茶专业合作社的“竹生活”洗漱三件套为他们带来“绿色惊喜”。据悉,相关套件从原料选取到制作工艺,处处紧扣环保理念:竹炭牙刷精选三年生以上老竹,经高温碳化提取竹炭精华,兼顾吸附力与安全性;竹纤维毛巾以新鲜竹材为原料,通过物理脱胶、低温纺丝等方式提取原生竹纤维,透气快干;旅行杯采用竹纤维与食品级材料高温模压成型,防摔轻便。
更具匠心的是十五运会限量版吉祥物。它的“身体”源自深圳大鹏湾打捞的废弃渔网、塑料瓶等。这些曾威胁海洋生态的废弃物,被运往位于广宁县的广东丽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启“重生之旅”。废弃塑料先经破碎分解、清洗剥离杂质,再经高温熔融、改性造粒,形成洁净的再生塑料颗粒,最终注塑成为吉祥物主体。
“海洋废塑料处理关键在于精细。志愿者先剔除有毒或老化严重的垃圾,再由我们进行严格分选、破碎、清洗和改性造粒。”丽诺新材料总经理洪禄添拿起再生塑料颗粒介绍,这些颗粒性能与原生塑料无异,“除了制作吉祥物,这些材料还能制作汽车内饰、建材管道等,真正实现海底垃圾重生。”
据悉,吉祥物底座用大湾区沿海贝壳拼贴“湾区分界线”,还嵌入碳足迹溯源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原料来源、生产工序及碳减排量,让环保理念可感可查。
政策护航
助推竹产业迈向百亿级
广宁无废元素在全运舞台上大放异彩,离不开肇庆建设无废城市的有力推动。依托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契机,肇庆印发“无废全运”行动方案,围绕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废理念传播,制定16项措施和9项指标任务,为“无废赛事”保驾护航。
广宁县则于今年7月出台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竹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提出到2027年建成百亿级竹产业集群的目标,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我们通过‘政府引导+国企运作’,整合108万亩竹林资源,推动竹产业向高端化转型。”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广宁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广宁已引进竹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超60亿元,竹产业总产值从2021年的35.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近70亿元,实现翻倍增长。
从竹塑颁奖台的坚韧到再生吉祥物的巧思,广宁以无废元素为十五运会注入绿色活力,更勾勒出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清晰路径。这场体育与环保的跨界融合,为全国赛事提供了无废样本,交出了一份赛事与地方发展双赢的优异答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