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八年蝶变!从“废塑洼地”到剑指百亿集群,广宁循环经济规上企业增长近两倍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在广宁大地上,一场关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革命正深刻重塑县域经济格局。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广宁县以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为核心,创新再生资源多元利用模式,构建“回收—加工—精深制造—再回收”的闭环产业链,用八年时间实现规上企业从18家增至36家,2017-2024年,工业产值从26.31亿元跃升至49.31亿元的跨越式发展。

记者  张苑卉 特约记者 冯铁成

在广宁大地上,一场关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革命正深刻重塑县域经济格局。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广宁县以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为核心,创新再生资源多元利用模式,构建“回收—加工—精深制造—再回收”的闭环产业链,用八年时间实现规上企业从18家增至36家,2017-2024年,工业产值从26.31亿元跃升至49.31亿元的跨越式发展。

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

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

市委市政府要求广宁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突出抓好竹产业、循环经济与新材料产业等特色产业。广宁县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锚定绿色发展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正朝着“力争2027年突破百亿”的目标迈进,为山区县依托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宁方案”。

规划筑基

一区多园激活产业集聚新动能

科学的空间布局与精准的政策引导,是广宁县循环经济产业破局发展的首要前提。该县以“一区多园”模式整合产业资源,通过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核心引领、宾亨石涧工业集聚基地等多点支撑,构建起资源循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格局,让曾经的“废塑洼地”蜕变为如今的“产业高地”。

“2017年园区最困难的时候,一半以上企业停产,厂房空置率超过40%。”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管委会主任站在园区数字化监控中心前,指着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回忆道,“当时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成立转型升级小组,逐家企业走访调研,用‘一企一策’制定帮扶方案。”通过实施兼并重组、低效企业退出“腾笼换鸟”,园区累计盘活30万平方米闲置厂房及130亩土地,引入广东国立科技作为龙头企业,带动特普爱、钟银等优质企业落地,培育丽诺、怡隆等本土企业转型升级。如今,园区已形成“废旧塑料回收分拣—塑料再生加工—改性塑料精深加工—塑料再生产品销售—废旧塑料再循环回收”的完整闭环,2025年1-8月全县循环经济产值达41.05亿元,同比增长23.70%。

在产业升级中,广宁县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借助龙头企业构建全产业链绿色闭环,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广东钟银塑料便是典型案例,其联合专业回收商将大量“城市垃圾”类塑料引入再生车间,经多道工序转化为环保再生颗粒。企业依托全自动生产线实现全流程闭环,凭借国际领先技术大幅降低生产废料率,再生塑料相较原生料在减碳、降能耗方面成效显著,资源再生板块年碳汇量可观。此外,企业还部署光伏设备供应清洁能源,再生制品不仅供应美的、LG等知名企业,更拓展至高端领域,碳足迹显著降低。

目前,园区已有5家企业推进“无废工厂”建设,丽诺新材料入选广东省降碳减污特色案例,绿色转型效应持续扩散。

招商强链

精准滴灌培育产业发展新引擎

招商引资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广宁县锚定循环经济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招强补链”模式,通过靶向招商、增资扩产与技术改造“三管齐下”,推动产业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发展”跨越,为县域经济注入持续增长动能。2023年以来,该县已成功引进华盈、懿泓等再生塑料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89.65亿元,延链补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效应持续释放。

“一把手”带头招商是重要突破口。2025年2月,广宁县赴杭州举办投资环境推介会,与华南竹纤维科创零碳产业园等5个项目签订投资合作意向书,总投资意向金额达91.22亿元。同时,广宁县通过“广宁—天河”对口产业协作机制,成功引进投资21.5亿元的阳光科密竹基复合材料项目,该项目聚焦竹原纤维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应用,计划年产9000万件竹塑办公用品,达产后年产值将超30亿元,为“竹塑结合”特色产业链发展按下“加速键”。

补链型招商则进一步筑牢产业根基。针对再生塑料产业链前端原材料供应短板,广宁县精准引进华盈供销项目,该项目仅用2个月就实现投产并当年纳入规上企业,为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企业提供稳定原材料保障,彻底破解了此前“找料难”的行业痛点。在精深加工环节,2023年同步推进华塑项目与特普爱增资扩产项目落地:华塑项目专注高端再生塑料改性技术研发,特普爱项目则扩大环保制品产能,两个项目均于当年建成投产并纳入规上企业,推动产业链从“回收加工”向“高值制造”升级。

为助力企业“小升规”与数字化转型,广宁县还建立“梯度培育库”,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本土企业怡隆公司便是转型标杆,其深耕塑胶制品领域多年,摒弃传统石化原料依赖,创新以广宁竹粉与可回收再生塑料粒为原料,经特殊工艺改性制成竹塑衣架——既保留传统塑料的耐摔耐磨性,又因竹粉加入减少石化资源消耗、提升降解性能,契合全球减塑需求。依托“本地采竹—车间制粉—生产—全球销售”的闭环,产品已远销欧美、东南亚。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广宁县累计培育17家资源循环企业纳统上规,推动12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2024年全县循环经济规上企业达31家,较2021年增长107%,产业发展活力持续提升。

科技赋能

技术革新筑牢产业升级硬支撑

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广宁县聚焦再生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瓶颈,通过鼓励企业技改研发、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推动产业从“粗放加工”向“精细制造”转型,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宾亨镇石涧工业园的森益纸业,在技术升级中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重提升。“过去生产再生纸,最大的难题是废水处理和能耗控制。”森益纸业负责人指着车间内的EAS厌氧处理系统介绍,企业引入这项成熟的环保技术后,打破了传统处理模式的局限,“以前废水处理后排放,不仅成本高,还存在环境压力,现在大部分废水能循环回用,既节省了水资源,处理成本也降低不少。”同时,企业升级的智能化生产线通过精准调控生产参数,让纸张优品率和生产速度同步提升,电能消耗明显下降,年产值也随之大幅增长,成功跻身广东省再生纸行业前列。

塑料再生领域的技术升级,则让“废塑”真正变为“资源”。为了进一步提高分选效率,广东钟银塑料公司采购了光学分选机器,取代传统的物理静电材料分选方式,提高分选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公司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以前靠工人肉眼分辨塑料种类,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混料影响成品质量。”钟银塑料生产负责人表示,新设备通过光谱识别技术能精准区分不同材质塑料,配合高压喷淋清洗系统,“分拣效率提高了好几倍,清洗后的塑料杂质含量大幅降低,生产出的再生颗粒纯度更高,能直接供应给高端制造企业。”

无论是再生纸生产的环保技术迭代,还是废塑料的精准再生,广宁县的技术革新始终紧扣“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低碳”两大核心。这些技术的落地应用,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难题,更推动循环经济从“低附加值加工”向“高技术含量制造”转型,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技术根基。

未来展望

剑指国家级零碳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广宁县已绘就循环经济产业未来发展蓝图,加快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二期)建设,规划面积1168亩的新园区将重点引进塑料、金属再制造终端企业;推动“以竹代塑”产业发展,培育科密竹基复合材料、中竹“以竹代塑”工艺等项目,构建“竹塑结合”新型产业链;力争三年内建成产值超百亿元的再生资源利用再制造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零碳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

广宁将充分发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优势,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广宁县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让循环经济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为大湾区畅通内循环、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广宁力量。从政策破局到产业集聚,从数字赋能到绿色转型,广宁县正以坚定的步伐,在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绿色答卷”。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