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德庆金林村发现陨石坑后,山里变得热闹起来 千年水乡或迎“星”机遇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1万年前的一声巨响,一颗直径数十米的小行星,以宇宙速度撞击到德庆县官圩镇金林村附近一座海拔630米的花岗岩山体上,其撞击能量相当于60万吨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炸出一个直径约900米、深约90米的碗状巨坑。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专家证实,这也是我国第五个、南方地区首个被科学确证的陨石坑,而且保存完好,堪称奇迹。

记者 杨永新

1万年前的一声巨响,一颗直径数十米的小行星,以宇宙速度撞击到德庆县官圩镇金林村附近一座海拔630米的花岗岩山体上,其撞击能量相当于60万吨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炸出一个直径约900米、深约90米的碗状巨坑。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专家证实,这也是我国第五个、南方地区首个被科学确证的陨石坑,而且保存完好,堪称奇迹。

从空中俯视,陨石坑就像一只斜放的碗嵌入山体中。

从空中俯视,陨石坑就像一只斜放的碗嵌入山体中。

如今,这个天外来客留下的印记,也“撞”开了当地村民的惊喜,他们期待早日开发这个“宝坑”,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为村民造福。10月25日,记者前往这个陨石坑实地探访了解情况。

实地探访:“天碗”嵌入山体中

记者从肇庆城区驾驶摩托车2个多小时,来到德庆县官圩镇金林村。该村风景秀美,古屋林立,民风淳朴,省内外著名的景点“金林水乡”距离陨石坑约2公里。

由金林水乡前往陨石坑的道路均为泥巴路,小路弯曲,较为隐蔽,如果不是由村民指路,外人很难找到具体地点。

通过无人机俯视,只见周围的山坡纵横交错,唯有这个陨石坑较为特殊,犹如一只斜放的碗,嵌入山体之中,“碗”边平整,就像经过人为“削”出来。而“碗”边有个小缺口,即是入“碗”的山路。

但如果站在“碗”内外环视,就是普通的山坡,看不出是个碗状大坑。难怪当地村民说,他们祖辈在这里生活,从来没有人知道是陨石坑。坑内原来是一片荒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将其开垦,如今已成为农地。有村民提到,站在山里看,这个地方像一把“太师椅”,想不到这个风水宝地竟然是陨石坑。

记者看到,陨石坑底部较为平整,还有几口鱼塘,种植荔枝、龙眼、肉桂等果树和农作物。而“碗壁”由下而上,从平缓到陡峭,种着不少贡柑,果满枝头。果园老板陈诒秀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怎么也没想到,在这里种了多年贡柑,原来是个陨石坑。”她笑称:“以后在这里卖出的水果,可以贴上‘产自陨石坑’标签了。”

观察发现,坑内有很多岩石,主要分布在山坡上,特别在果园之中,几乎每隔几米就有一块,好像从土里“长”出来,有的一块就有数平方米大小。有的地方还有被挖掘过的痕迹,露出了一半的石头。

游客热潮:八方来客寻“星”迹

德庆发现陨石坑的新闻报道后,吸引着不少人前来观赏、探秘。当天前来的游客当中,主要来自肇庆各地及广州、佛山、云浮等,有的一家几口,不少人还带来无人机航拍。“太神奇了!撞出这么大一个坑!”来自云浮市新兴县的伍先生,一边航拍一边惊叹。

有人在观赏的同时,也尝试寻找陨石,这里敲敲,那里摸摸。“找不到,看到的都是石头。”来自广州的石先生笑着说,来之前做了功课,在网上对比了陨石图片,虽然在这里找到的机会微乎其微,但还是想碰碰运气。

“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人开车过来,热闹了不少。”金林村村民谈伯高兴的同时也有点担忧,从金林水乡景点来到陨石坑,路途狭窄,路面崎岖,坑内也不好停车,如果到了节假日,这里可能容易造成拥挤,希望相关部门及早做出应对措施。

从天而降的“宝坑”,让乡村附近不少餐饮老板喜上眉梢,期待当地加强宣传力度,规划文旅发展,届时将带来更多游客,从而带动生意。经营农家乐的老板谈绍佳期待,陨石坑与金林水乡景点仅约2公里,如果将陨石坑开发为景点,使其与金林水乡融为一体,将促进当地文旅产业进一步发展。

开发展望:业内献策建公园

国际旅游管理博士、肇庆学院副教授陈海明建议,德庆围绕这个陨石坑,可以利用独特天文遗迹资源开发旅游业,这在国内外已有成功范例。可将该陨石坑申请建成陨石地质公园,开发天文知识研学旅行产品,配备AR导览设备,通过3D动画还原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场景。也可以联合科研机构,利用坑内花岗岩碎块、撞击熔融玻璃等实物,结合互动实验装置,系统讲述陨石坑形成机制、天体演化历程及地球地质变迁。

在休闲观光方面,可以在坑缘制高点建设环形玻璃观景台,提供天坑全貌观景休闲服务,建成独具特色的万年陨石天坑景点,串联附近的金林水乡旅游乡村和盘龙峡森林度假区,推出“宇宙洪荒→千年古村→森林瀑布”的旅游组合线路,游客上午探索陨石坑的地质奥秘,下午漫步金林水乡,夜晚入住盘龙峡森林瀑布度假区。考察陨石坑天文地理遗迹,打卡千年乡村古建筑,体验古法腐竹制作等非遗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周边住宿、餐饮、零售等综合消费。

“每年还可以举办‘金林陨石文化节’,邀请天文科普作家、科幻艺术家参与,设置陨石主题艺术展、科普论坛、星空音乐会等,吸引年轻客群。”陈海明提到,针对中小学生推出“小科学家训练营”,结合户外实践与实验室分析,培养科学探索兴趣,对接学校课后服务及研学旅行市场等等。

科学解惑:陨石为何“消失”

记者了解到,有人到陨石坑内外寻找陨石,却一无所获,这是什么原因呢?

科学研究表明,陨石坑附近找不到陨石,核心原因是陨石在撞击过程中几乎被完全破坏,而非简单“藏”在某个角落。陨石撞击地面时释放的能量巨大,有的甚至相当于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吨TNT炸药爆炸,这种能量会直接让陨石“自我毁灭”,陨石主体会在高温高压下瞬间熔化,甚至变成气体,与周围的岩石、土壤混合,失去原本的陨石形态。

撞击过程中,即使有少量未完全汽化的部分,也会被冲击波击碎成微米级的粉末(即“陨石尘埃”),这些粉末会融入土壤或随气流飘散,无法用肉眼识别为“陨石”。即使有极微量的陨石碎片残留,也会被长期的自然环境“抹去”。

另外,雨水冲刷、风力侵蚀等也会逐渐分解残留的碎片,让它们与周围岩石、土壤的成分混合,难以区分。陨石坑形成后,周围的泥沙、植被残骸会逐渐沉积,将可能存在的碎片深深掩埋在地下,无法直接发现。

在到达地面之前,陨石已经经历了一次“筛选”,大部分陨石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会因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而燃烧、解体,只有少数质量较大的碎块能落到地面。这些最终落地的碎块,在撞击地面时会进一步分解,导致陨石坑周围几乎没有完整的陨石残留。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