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端州航空特色教育成效好 课程赛事双驱动 助飞少年蓝天梦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当无人机划过校园上空,当航模在赛场精准穿梭,端州区的航空特色教育正以生动实践,为青少年打开探索科学的广阔天地。

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刘浩宁

当无人机划过校园上空,当航模在赛场精准穿梭,端州区的航空特色教育正以生动实践,为青少年打开探索科学的广阔天地。

肇庆市颂德学校无人机校队比拼“空中足球”。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肇庆市颂德学校无人机校队比拼“空中足球”。 记者 夏紫怡 摄

不久前,端州区教育局联合端州区科学技术协会,分别为获得“端州航空特色学校”称号的肇庆市颂德学校、肇庆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肇庆市第十六小学、肇庆市汇星小学四所学校(示范校)颁发牌匾。这四所学校精耕细作,各具特色,共同勾勒出端州航空教育的鲜明底色,推动科技育人理念在肇庆落地生根。近日,记者采访其中三所学校。

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

以系统化课程为根基,以高规格赛事为牵引,形成从启蒙到竞技的完整培养链条,是端州区航空特色学校构建立体化、阶梯式航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手段。

急转、俯冲、悬停……近日,在肇庆市颂德学校一个充气式无人机足球场内,一场“空中绿茵战”激烈上演。红绿相间的场地中央,该校无人机足球校队的队员们正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无人机,瞄准阵列间隙,一方队员飞速切换指令,“嗡——”,无人机突然加速冲向悬浮的“足球”,在对手的无人机形成拦截阵形前,精准完成一次“凌空抽射”,引得观赛的同学们阵阵欢呼。

在国家、省航空航天模型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的肇庆市颂德学校,在培养无人机人才中,尤为注重“阶梯式培育”。

“我们培养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涵盖4大课程内容。整个课程规划为2年四个学期,训练队伍分为一队与二队。阶梯课程从L1阶段的无人机基础认知到L4阶段的特技竞速飞行,精准对接市、省及全国赛事标准。”肇庆市颂德学校负责人介绍,L1为启蒙阶段,L2属于初阶,L3和L4则为进阶。其中,L4课程包括水平圆周航线飞行、“8”字航线绕标飞行、回旋与垂直空间变换技巧、第一视角特技模式竞速飞行、广东省省赛FPV赛道飞行训练等。

肇庆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按“初级启蒙-进阶训练-竞赛突破”分层设计教学,低年级侧重无人机拼装实践,高年级聚焦编程与竞技技能提升,近两年校航模队累计斩获奖项200余项。“我们通过课程夯实知识基础,用赛事锤炼实战能力,让学生在一次次起飞与挑战中提升科技素养。”该校党委书记房永俊介绍道。

内外联动搭建兴趣平台

打破校园边界、凝聚多方合力成为航空特色示范校的共同选择,实现航空教育从单一课堂向多元场景的延伸。

“在航空兴趣方面,我们采取专业合作+多元体验的模式。”房永俊介绍,学校与肇庆市航空运动协会联动,开展航空航天公益讲座,在这个过程中,协会专家不仅用动画、模型讲解飞机飞行原理、航天器发展历程、无人机应用,还带学生现场体验无人机操控,从“听知识”到“动手做”,让抽象的航空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肇庆市第十六小学则将航空知识融入科学课堂,采用“理论讲座+实操演练”的教学模式。例如,结合无人机讲座讲解原理,再让学生在实操中掌握操控技巧,实现“听-学-做”一体化。为了满足更多学生对于科技探索的需求,该校还搭建“少年科学院”特色平台,在每周六增设无人机课程,结合亲子公益活动,让航空教育覆盖课余时光。

校社协同、家校联动让航空教育更具生命力,既拓宽了学生的探索渠道,也提升了教育的专业性。多元场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参与航空教育的切入点,真正实现“人人有机会、个个能成长”。

打造航空教育生态新格局

近年来,端州区正构建起全方位、系统化的航空特色教育生态。在顶层设计上,由区教育局、科协牵头,联合肇庆市航空运动协会、华誉无人机俱乐部等多方力量,通过公益培训、赛事承办、专业师资引入等形式,搭建政企校协同育人平台。

肇庆市航空运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雨橦告诉记者,在教学实施中,协会主要推广“分层进阶训练”“理论实践闭环”等科学模式,将橡筋动力直升机、无人机竞速等相关训练项目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借助“家校共育”机制保障训练连贯性。“同时我们通过航空主题研学、校园社团等活动,实现理论学习、实操体验与国防教育的有机融合。”

目前,端州区航空教育已形成“课程全覆盖、赛事常态化、资源全共享”的格局。2025年区级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竞赛吸引32所学校近900名选手参赛,规模逐年扩大。如今,航空特色教育已成为端州素质教育的亮丽名片,为青少年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他们逐梦蓝天。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