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谭珊珊
自2023年启动“驻校社工”项目以来,广宁县持续织密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在辖区27所学校派驻专业社工30人,不断为失学辍学、留守及困境未成年人提供精准帮扶。
“现在她愿意出门散步,笑容多了,人也更自信,还会主动和我们分享学校里的事。”看着女儿小芳(化名)的转变,胡女士语气里满是感激。这个曾因厌学辍学,被诊断患有重度抑郁的五年级女孩,在广宁县驻校社工近一年的精准帮扶下,终于走出阴霾,重拾校园生活。
故事要从2024年说起。当时,小芳因厌学坚持辍学。南街街道驻校社工首次到她家走访时,发现她蜷缩在昏暗的房间里,不愿和社工沟通。面对孩子的抗拒和家长的无助,社工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选择以默默陪伴换取信任。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社工发现小芳对绘画颇感兴趣,便时常带她到辖区社会工作服务点,专门为她搭建临时画室。画笔与色彩成为双方沟通的桥梁,社工一边陪小芳创作,一边有技巧地对她开展心理疏导。两个月后,小芳终于愿意重返校园。
可平静并未持续太久,长期的家庭争吵让小芳再次情绪崩溃,不仅再次拒绝上学,还整日紧闭房门。经专业评估,她被确诊患有重度抑郁。社工立刻联动社区居委会、慈善组织与爱心企业,为小芳定制全方位帮扶计划,定期陪同她就医,开展专业心理辅导,注重日常持续陪伴,协调改善家庭关系,并与学校沟通适配学习方案。
9个多月的坚持终见成效。如今,小芳昼夜颠倒的作息恢复了规律,脸上重新有了笑容,不仅稳定返校,还会主动和身边人分享校园里的事。
阿星(化名)是广宁县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因父亲与养母已离世,亲生母亲联系不上,他一直寄住在亲戚家中。由于缺少关爱和陪伴,阿星内心充满无助,长期的心理负担积压使他形成了不愿与人袒露心声的性格,并选择辍学。
了解到阿星的基本情况后,驻校社工依托“家校社”三维协作机制,经过与阿星的亲戚、学校、所在村委会沟通,制定了帮扶方案。在“家校社”的共同护航下,如今阿星已重回校园,重拾了对生活与学习的自信。
这一场场暖心守护,是广宁县驻校社工精准帮扶困境未成年人的生动缩影。广宁县民政局副局长邓少兰介绍,为织密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络,2023年,该县正式实施“驻校社工”服务,向辖区学校派驻专业社工,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行为引导和资源链接。
工作开展期间,驻校社工通过入户走访、谈心谈话等方式,深入了解未成年人需求。同时,驻校社工积极对接民政、教育等部门,协助学生落实民生兜底救助政策,解决其生活与学习的后顾之忧,并通过心理疏导、家校沟通、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等举措,耐心化解学生的厌学情绪。
据统计,截至目前,广宁县派驻社工累计为235名失学辍学、辍学边缘以及流动、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等重点学生建立跟踪档案,走访学生或家长400多人次,协助3名困难学生落实民生兜底救助政策,助推32名辍学或长期逃学的学生成功返学,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起了坚实屏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