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邓小霞 梁懿丹
锈迹斑斑的防护网摇摇欲坠,窗台暗藏安全隐患,位于端州区康乐北路芙蓉社区一无物业老旧小区的“忧心窗”,如今终于换成了崭新的不锈钢防护网。10月上旬,随着芙蓉社区牵头推进的防护网改造工程完工,困扰居民多年的“忧心窗”变成了“安心窗”。这也是端州各街道办联合社区,持续探索无物业小区治理新路径,提升群众民生福祉的实践之一。

城中社区居民代表参与公约修订,推动无物业小区管理。 受访单位供图
在端州老城区,不少无物业小区曾深陷“环境脏乱差、设施老化、矛盾频发”的治理困境。如今,由街道牵头、社区引导的自治模式在城西街道、城东街道等多地推广,越来越多无物业小区实现了从“无序混乱”到“规范有序”的蜕变,为破解无物业小区治理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城东街道,大部分无物业小区为原来政府单位或国有企业的宿舍,但因改制或解散等原因,陷入了无人管理的窘境。”城东街道规划建设办主任刘杰介绍,此前经过摸排统计,该街道有187个无物业小区,因为缺乏规范管理,公地私用、乱堆放、消防设施老化、外墙剥落等安全和治理难题不时浮现。
结合实际,居民自治+党员先锋模范引领成为城东街道破解无物业小区的主要路径。
星湖东路10号是肇庆自动化仪表厂的宿舍,属于星湖社区居委会无物业小区。由于年代关系、历史原因等,居民素质参差不齐,使得物业公司无法盈利而撤出,新物管又不愿入驻,导致公共设施缺乏,停车秩序混乱,安全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我们推行了党建引领+老旧小区自治模式,社区党委牵头组织该小区党支部、小区党员、小区楼长、热心群众组成的筹备小组,最终成立小区管理委员会。”星湖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高虹认为,无物业小区长效治理机制离不开资金支持,“重新施划了约30个停车位后,停车费成为重要的管理资金。”
城中社区无物业老旧小区多,为破解无物业管理存在的难点、痛点和堵点,社区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党员、群众骨干为主体,社区志愿队伍助力,驻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服务的“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
迎恩巷是城中社区二马路片区地势较为低洼的位置,周边是无物业小区,因历史遗留问题和下水道部分砖渠坍塌的原因,下大雨时容易出现水浸现象,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
城中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陈静雯介绍,为了解决迎恩巷水浸问题,恰逢市政部门对该处及其周边渠网进行升级改造,为确保居民对无物业小区的充分管理以及配合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城中社区积极发动周边居民出谋划策。
“同时,社区通过搭建议事协商平台,让居民与施工队面对面充分沟通,热心居民还协助化解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最终,在社区、施工方和各位居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迎恩巷下水管道顺利改造完成。”陈静雯说道。
面对无物业管理小区治理难题,睦岗街道站北社区则以党建为引领,紧抓“自治”这一切入点,在无物业小区设立党支部,改善无物业管理小区的居民居住品质及条件的同时,既补齐了老旧小区治理的盲点和短板,又探索出“党建引领+居民自治”长期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从“无人管”到“众人治”,街道社区充当“引路人”的角色,精准指导,构建起党建引领基础下,党员先锋模范+居民自治的无物业小区破解之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