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三代匠心传承 种好下帅“共富茶”——记省“百千万工程”先进个人涂沛常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日前,怀集县下帅天仙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涂沛常荣获省“百千万工程”先进个人称号,成为怀集县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这位土生土长的怀集壮族人,作为第三代茶农,用十五年的坚守与创新,将祖辈的种茶手艺拓展为年产值超400万元的特色产业,让下帅单丛茶的香气飘遍珠三角,铺就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路。

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何丽玲

日前,怀集县下帅天仙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涂沛常荣获省“百千万工程”先进个人称号,成为怀集县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这位土生土长的怀集壮族人,作为第三代茶农,用十五年的坚守与创新,将祖辈的种茶手艺拓展为年产值超400万元的特色产业,让下帅单丛茶的香气飘遍珠三角,铺就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路。

涂沛常(左)与茶农交流种茶心得。 通讯员 何丽玲 摄

缘起:从茶篓压肩到返乡接棒

涂沛常的茶缘始于童年。自记事起,涂沛常便跟着父亲上山采茶,几十斤的茶青靠竹篓挑下山,扁担压得肩膀生疼,这是他最早的“茶课”。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凭借自身的勤奋与悟性,涂沛常逐渐掌握了种茶、制茶的要领。

在一片片茶叶的熏陶下,这些祖辈传承的技艺也让他与“茶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星期六帮忙采摘茶叶、炒茶,以前都是用手工搓茶,古法制作过程比较艰辛。”说起小时候制茶的经过,涂沛常还历历在目。

毕业后,他也曾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外出务工。然而,当他看到父亲日渐苍老的身影,想到祖辈留下的茶业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后。他毅然回乡,与弟弟涂金养创办仙山茶叶加工厂,接下祖辈传下的“茶篓”。

模式:合作社激活“共富密码”

下帅乡群山连绵、云雾缭绕、气候湿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的下帅单丛茶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滋味持久,深受消费者青睐,不仅成为下帅乡的特色名片,也是肇庆地区的名优产品。

涂沛常明白,单靠几户人种茶难成气候。他创办了怀集县下帅天仙茶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模式,免费提供茶苗给茶农,全程技术指导,再以保底价回收茶青,统一加工销售至深圳、广州等地。

“2010年,我们设立合作社,当时只有5户茶农加入,后来合作社分部分茶苗给茶农,由合作社回收茶青。大家看到茶农得到实实在在的收入后也纷纷加入。目前已经发展到39户。”谈起合作社的发展,涂沛常欣慰地说。

“2016年开始我种十多亩茶树,平时在种植和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合作社会第一时间帮忙解决。”茶农马迁道是众多受益者之一。他向记者盘算道,茶树一年每亩可采摘300斤到450斤茶青,年收入10多万元,现在的日子就像这茶叶一样,越来越有滋味了。

同时,合作社还聘请村民到茶园帮忙除草、施肥等工作,形成多渠道促进就业。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下帅乡的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分布在车福村、山奢村、竹六村等地,种植面积从原来的120亩扩展到900多亩,有下帅单丛茶(乌龙茶)、红茶等品种,年产量1.5万多斤,年产值4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两百多名村民就业,年均为每户村民增收8000元以上。

成效:小茶叶撬动大产业

盛夏时节,记者跟随涂沛常走进下帅乡车福村马家山,经过一段颠簸泥泞的山路,来到海拔高600多米的林下茶园,只见茶树厚实粗壮、生机盎然。

“这是我们20世纪60年代的旧茶场,2016年承包后,将老茶树精心保留下来,引进新的品种。如今,新种的茶树每年可采摘5000斤茶青,老茶树也能采摘3000多斤。”涂沛常介绍。

9年来,山路崎岖,涂沛常是怎样维护好这片茶园?遇到采摘时节,又是怎样把一筐筐茶叶运下山的?

面对这些难题,他笑着说,受环境影响,这里采摘的茶青制作出来的单丛茶,经过一番冲泡后,茶汤清澈,茶香怡人。尤其是蜜兰香具有花香蜜韵,既能喝出红茶的醇厚甘甜,又能品出绿茶的清香,品尝过的顾客,都对其赞不绝口。

“就凭着大家都喜欢喝,再难的问题,我们都要咬牙坚持。”涂沛常说。一直以来,涂沛常兄弟二人始终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培育茶树,坚决不使用农药。

他们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将这种绿色环保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农户,确保合作社生产的每一片茶叶都能让消费者放心饮用。

今年以来,怀集县仙山茶叶加工厂得到了下帅乡政府“一村一品”项目的大力扶持,加工厂已建成集原料仓储、制茶、烘干、衡量、包装、检测、成品仓储于一体的茶叶生产线,为茶叶的品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随着下帅单丛茶的名气不断打响,吸引众多专家前来研究合作,还成为青年实践团队的学习基地。

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时间节点,涂沛常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他表示,将继续积极投身于茶叶种植和产业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从一片茶叶到一个产业,涂沛常用自己的坚守与担当,在家乡热土上播撒茶叶“种子”,使漫山遍野的茶树发展成为下帅单丛茶产业,香飘万里,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