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琳
7月11日,在高要区金渡镇铁岗社区,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醇香与探讨的热烈,一场聚焦乡村蝶变的盛会——肇庆市“百千万工程”乡村美学工坊建设交流会在此举行,与会代表对乡村美学工坊建设的热情如七月骄阳般火热。
来自各县(市、区)、肇庆高新区的“百千万工程”指挥办有关负责同志、首批14个市级乡村美学工坊所在镇街负责同志及合作方代表齐聚铁岗社区,共同探寻“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的肇庆路径,以实际行动回应省委对肇庆“百千万工程”的深切期许。
破题:以美为媒,打通堵点
“去年以来,肇庆市一直坚持‘清拆整治做减法、风貌提升做加法、运营前置做美法’的路径。到了今天,如何让投入真正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动能?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核心命题。”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有关负责同志在会议刚开始时便点出关键。
随着《肇庆市关于乡村美学价值共创行动的实施意见》《肇庆市乡村美学工坊建设工作指引》两份文件的印发,肇庆在全省率先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乡村美学工作体系。乡村美学工坊,是撬动这场转化的关键支点。
会议现场,首批14个市级乡村美学工坊名单引发热烈关注。这些星火般散布于肇庆山水的工坊,承载着将抽象美学理念转化为具象产业价值的重任——它们既是设计师扎根乡土的工作室,更是创意落地、价值变现的孵化器。
探路:星火燎原,百花齐放
“今天的交流会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应该是广东地级市层面首次系统提出乡村美学计划。”蜻蜓计划空间总经理吴景传在分享对乡村美学的理解时兴奋地说。
“我想问个实在的问题。”河南云上文旅董事长彭志华率先提问,目光投向玉瑶公司负责人徐建灵,“你们的屋顶咖啡项目,投资谁出?多久能回本?”
铁岗社区玉瑶山庄屋顶咖啡项目是乡村美学工坊建设的经典案例。徐建灵算起了账:“从设计到建设再到运营,我们公司投了400多万元,其中后续运营投入比硬件部分还多。但你看,现在光咖啡就能一个月卖10万元左右,加上其他收入,只需一年,我们就能把成本赚回来了。”
听到“一年回本”,端州区石牌里乐聚创意园负责人黄燕锋眼睛亮了。他接过话头:“我们还想在端州复制更多的‘乐聚’,但也遇到一些问题。你们怎么让村民愿意拿出宅基地入股?”
“要让村民看到实在好处。”徐建灵回答,“我们和村民签协议,年度分红写得清清楚楚。乡村美学工坊的底层逻辑是赋能乡村产业,把人流带进来,生意活了,分红才有保障。”
“美不是花瓶,要能生长。”会上,运营者形成共识。佛山市美丽乡村总规划师许洋常年扎根乡村,他更关心可持续性:“蕉园社区想打造‘鼎湖山下烟火人家’的牌子,但光有概念不够。怎么挖掘IP?我总结出‘三板斧’——自然景观、人文民俗、特色产业,关键在于落地。”
“许先生说得对。”金辉文旅经理莫瑞强立刻回应,“文旅要靠内容、传播、营收。我们在金象山的项目,每期产品必须出新意、有爆点。美不是摆着看的,要能生钱。”
鼎湖区坑口街道办主任李巧婷深有感触:“今天听了各位的发言,感觉我们自己的项目配套消费还是不够,年轻人来了拍拍照就走,下一步得补上这块短板。”
端州区睦岗街道办主任熊小斐关于“从怀疑到坚定”的分享引来一片笑声。“我第一次来铁岗,看见他们在刷外墙,我心里嘀咕,这老板太天真了,哪有人来?第二次来,这里咖啡厅开了,配套跟上了,我觉得,这项目能活。今天再看,人气旺了,业态多了,我信了,乡村美学真能赚钱!”他转向彭志华,“河南云上院子团队在睦岗落地,期待我们起步就是冲刺!”
笃行:制度筑基,擘画蓝图
交流越深入,共识越清晰。面对初步探索的成果,会议的焦点投向纵深发展的未来。前期已经出台的制度性文件,为乡村美学工坊的长效运行锚定了清晰坐标。
肇庆明确,到2025年,各县(市、区)及肇庆高新区建成1个以上市级乡村美学工坊、全市打造10个以上精品示范项目;到2027年,乡村美学工坊总数超20个,精品项目超40个,形成可复制的“肇庆模式”。
乡村美学工坊被明确定义为“地方政府+设计师+乡村美学项目”三方联动的实体平台。设计师需长期驻点,以“运营前置”思维深度参与,从项目设计到落地运营,再到一年内每季度的“回头看”,形成全周期陪伴式服务。30平方米以上固定工作室、100平方米以上美学项目空间、3人以上设计团队等“硬指标”,为乡村美学工坊建设划定质量基线。
未来,乡村美学工坊建设工作将围绕七大计划展开:从公共空间“微改造”、乡土建筑艺术化提升,到艺术家驻村计划、非遗体验活化;从创新宣传引流到开发屋顶咖啡、草地音乐会等新业态,再到打造“乡村美学讲堂”、培训基层干部工匠——美学价值将如毛细血管般渗透乡村肌理。
会议尾声,与会代表实地探访玉瑶山庄屋顶咖啡项目。站在改造一新的观景平台上,清风扑面,远山如黛。一位来自山区县的镇干部感触颇深:“这里原本只是半山闲置农房,如今已经成为游客必到的‘网红点’。美学设计让空间价值倍增,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风景饭’,这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转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