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丽娟 特约记者 冯铁成 通讯员 叶善恩
原本只是兴趣爱好的“屋顶养龟”,却发展成了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龟鳖养殖专业村。广宁县排沙镇的一只小龟如何“爬”出大产业?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养殖场内错落有致的龟鳖池。 受访者供图
一个专业户的致富之路
“扑通、扑通、扑通……”一阵阵清脆的“跳水声”传来,原本悠闲在“甲板”晒太阳的龟龟们,听到脚步声后纷纷“逃回家中”,可爱萌态让人心生欢喜。这是排沙镇沙心崀村村民罗显军自家楼顶的“龟鳖养殖基地”,只见一方天台规划出多个整齐的水池,里面培育有不同品种的龟鳖养殖池。
2017年,抱着“养着玩的”的心态,罗显军在自家庭院和楼顶尝试养殖火焰龟、巴西龟等品种,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养殖初具规模,这份爱好逐渐变成了家庭增收的“小金库”。
罗显军告诉记者,相较于其他养殖业,龟鳖养殖更省心。换水、喂食每天仅需1小时,养殖管理方便,投入时间相对较少,堪称“懒人”养殖项目。适合农闲经营,而且效益可观。
罗显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龟繁育龟苗,单只售价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如今,他总共养殖有6000多只种龟,今年开始进入产蛋高峰期,一年收入大概有12至13万元。
企业带动村民共养龟鳖
罗显军的成功,为排沙镇的龟鳖养殖业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也让更多村民看到了龟鳖养殖的潜力。而带动罗显军们发展龟鳖养殖的核心力量,则是广宁泗海珍稀龟鳖繁育场。该场位于排沙镇,拥有多年养殖经验,深谙各类观赏龟的生长习性和繁育技术,将繁育场打造成了县内颇具特色的标杆企业。
眼下正是龟鳖繁殖的重要时期,走进广宁泗海珍稀龟鳖养殖场,负责人罗子杰正巡查龟池,熟练收捡处理龟蛋。凭借在外地龟鳖养殖的丰富经验,2011年,罗子杰回到家乡排沙镇开设龟鳖养殖场,并打造了养殖、孵化、产出、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模式。
养殖场内环境舒适,龟池布局科学,约12亩的养殖区、消毒区、房区合理错落,既保证了龟鳖的生长环境,又兼顾了场区美观,龟的患病率、病死率远低于其他繁育场。
最为重要的孵化室,更是井井有条,每一种龟蛋都妥善摆放,同时作了清晰标注,以便用于记录观察。
“繁育场以珍稀龟苗为基础,持续开展杂交育种实验,自主研发新品种。”罗子杰告诉记者,公司成功培育出具有独特性状和市场潜力的“排沙系”变异龟,培育的石金钱龟、黄缘闭壳龟、亚洲巨龟、中华花龟、巴西龟等3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近年更是成功开拓海外市场。
如今,该公司年产龟约2万只,年产值达150万元,发展成为镇龙头企业。在龟鳖养殖场的带动下,已有几十户村民养殖,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该镇因此获评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龟鳖养殖专业村。
打造省级龟鳖养殖专业村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特色养殖业成为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排沙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排沙镇以生态赋能,用好“山水排沙”天然优势,打造低病害养殖区;其次,错位竞争,专注珍稀品种,避免同质化内卷,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从家庭散养到规模场示范,形成产业链闭环。
目前,沙心崀村存栏种龟2万只,龟苗10万只。其中,火焰龟、阿拉巴马龟等特色品种,线上直播带货火爆。直接助力30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入超5万元。沙心崀村的龟鳖养殖产业,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也为排沙镇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如今,排沙镇的龟鳖养殖逐渐形成了规模效应,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从村民楼顶的“兴趣养殖”,到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再到年产值超150万元的珍稀龟鳖繁育场——这条“龟鳖产业链”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