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丽娟 特约记者 冯铁成
竹林小径通幽处,河道碧水映蓝天,河堤公园人闲坐,一派江南好风光。这是近日记者在广宁县古水镇采访时看到的绿美乡村图景。古水镇2023年入选首批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在典型镇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打造出“水、竹、乡”三大特色元素,“一竹一河一瓷”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生态美、产业兴的动人画卷。
古水镇新建成的河堤公园环境优美,吸引市民前往休闲娱乐。 受访单位供图
规划引领,勾勒发展蓝图
古水镇交通便利,国道G355线、广贺高速、贵广高铁贯穿而过,是广宁西部交通枢纽。自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以来,古水镇坚持规划是发展的先导,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为典型镇建设指明方向。
该镇按照“1+4+7+9+N”建设要求,融合当地“水、竹、乡”三大特色元素,精心编制了《广宁县古水镇典型镇建设规划》。在《规划》的指引下,古水镇全力推进“七个一”项目建设,这些项目涵盖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急群众所求,尊重群众的意愿开展各项工作。”该镇党委委员钱相安告诉记者,主街建设是群众的热切期盼,昔日主街陈旧落后,脏乱差、乱搭乱摆现象多,路面坑洼不平,为此,该镇借着典型镇建设的契机,进行主街的美化提升。如今街道整洁有序,商铺装修一新,成了圩镇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在推进工作中,群众迫切希望建设休闲公园、公共停车场。古水镇结合群众意见,因地制宜,将进镇入口的闲置地改造成了公园,既提升了圩镇的风貌,又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记者走访过程中发现,该镇还建成了多个口袋公园,最亮眼的当数河堤公园。公园里,不少居民在竹子搭建的遮雨棚下悠闲下棋;原本杂草丛生、无人涉足的江边竹林,经过改造,一条条栈道向竹林深处延伸,如行走在画中,让人神清气爽。显然,该公园已成为集生态、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绿美生态场所。
“我们建成了5个口袋公园,一个公共停车场,89个车位。居民自觉将车辆停在停车场,避免了乱停乱放造成的交通拥堵。”钱相安告诉记者,古水镇充分利用资源,建设了2个圩镇客厅,让前来圩镇的群众有个落脚点,能全面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当下发展和未来规划。
产业赋能,激活发展动力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古水镇积极构建“一竹一河一瓷”产业发展格局,通过产业赋能,激活了发展内生动力。
古水镇素有“广东省竹子加工专业镇”的美誉,竹产业是其传统优势产业。全镇现有竹加工厂 106家,规模以上竹子企业3家。为了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古水镇引进了总投资3.31亿元的6个新型竹产业项目,全力推进竹子传统加工集聚区建设。
这些新型竹产业项目,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竹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竹产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古水镇将继续加大对竹产业的扶持力度,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竹产业品牌,让竹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竹子”。
古水太和工业园区的陶瓷企业是古水镇的重要产业之一。为了推动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古水镇加大了对陶瓷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2024 年,太和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8.92亿元,创税7414.26万元,陶瓷产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以文塑旅,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古水镇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典型镇建设的重要目标。古水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有机结合,绘就了一幅绿美古水的新画卷。
古水镇依托本地竹乡特色自然生态资源,结合广宁县“三区一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竹文化品牌,发展以农业体验、果蔬采摘、休闲观光、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鼓励农户和返乡人员开发、利用自有房屋,经营乡村民宿,精准有序提质乡村民宿,力争打造一批具备竹乡特色、类型多样的精品乡村民宿,满足游客休闲、度假、观光需求,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
位于大潘村的马骝山民宿,以村民合作社自建自营的模式,发展林下民宿,开发了团建休闲、儿童游乐园、钓鱼场、游竹筏等项目。自2022年8月开业以来,共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累计为合作社创收50多万元。
此外,吸引了麦客汇客精品民宿项目落户古水镇蒙坑村,规划用地面积约30亩,计划投资2000万元。该项目通过盘活古水镇蒙坑小学闲置资产、推动生态修复的方式,充分融合蒙坑村、古水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聚力打造具有特色魅力和高品质服务的田园乡村精品民宿。
“古水镇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古水河蜿蜒流淌,两岸风景如画。我们大力依托古水河,发展文旅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该镇人大主席徐毅韵告诉记者,古水镇已成功协办3届古水河徒步大会和2届骑行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提升了古水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古水镇正着力打造国家3A级文旅景区,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游目的地。
如今,行走在古水镇,竹韵建筑与碧水青山相映成趣,产业活力与生态魅力交相辉映。该镇正以典型镇建设为契机,走出一条具有岭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