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苑卉 通讯员 高健辉
今年以来,广宁县南街街道黄盆村和红星社区以“小田变大田”为核心策略,通过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仅让昔日荒地重焕生机,把“撂荒地”变成“希望田”,更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东环路黄盆出口旁的210多亩耕地上,工作人员操作着挖掘机,轻松地清理着肆意生长的杂草,为土地褪去杂乱的外衣。原本高低不平的地块在挖掘机运作下,变得平坦如砥,为接下来的耕作铺就坚实的基石。据了解,该片耕地属于南街街道黄盆村和红星社区所管辖,之前因农田经常排水不畅,容易出现内涝,逐渐沦为无法耕种的撂荒地。
针对该难题,黄盆村和红星社区在上级部门指导下,以“治水为先、托管聚力、产业赋能”为路径,多措并举盘活闲置资源。通过修建一条2公里的排水渠,疏通田间水系,让土壤重焕生机。同时,通过创新土地管理模式,与300多户农户签订土地托管协议,流转210多亩耕地,统一交给黄盆村经济联合社管理,实现规模化整治与集约化利用。
“我们通过精准招商,成功引入嘉多利农业合作社,打造‘一季水稻+一季花卉’的生态种植模式。”黄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高志强表示,为解决土地耕作问题,2024年黄盆村与红星社区携手联动,引入嘉多利农业合作社,将210多亩耕地通过租赁方式流转给合作社,统一开发,用于“稻花轮作”项目。
据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将零散的撂荒地巧妙整合为连片地块,曾经的“小田”,变成规整的“大田”。同时,合作社以每年约11万元租金,租赁长达17年,这不仅为村民带来稳定收益,还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高志强表示,将零散耕地整合为集中连片农田,实现“小田变大田”,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还为村民带来收益。
嘉多利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梁明亮介绍,在寻觅合适的种植基地时,经多方考察与审慎评估,觉得这片耕地独具优势,其地理环境十分优越,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且开阔,耕地连片优势显著,便于机械化作业,能大大提高种植效率。
目前,210多亩耕地通过小并大、短变长、弯取直等方法将小田化零为整变为大田,预计今年8月施工完成投入使用,并能提供约30个就业岗位,帮助村民实现原地就业。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市场竞争力,合作社还计划在现有种植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加工与储运环节,未来将全力打造“种植-加工-储运”一体化产业链条。
近年来,广宁县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行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让荒地重焕生机。专业团队深入田间,复垦土地、改良土壤,发展特色种植,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据统计,广宁县33个省级典型村撂荒地总面积3297.67亩,其中可复耕面积3175.709亩,涉及223个地块,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