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通讯员 谭敏华
在“百千万工程”稳步推进的浪潮中,高要区立足70万亩肉桂产业,开拓出一条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的特色之路。近日,记者深入高要肉桂主产区,探寻这片“绿色黄金”如何实现从“土特产”到“金招牌”的精彩蜕变。
高要桂农正在晾晒桂皮。通讯员 赖家乐 摄
规划引领:
一张蓝图绘就“肉桂走廊”
清晨的禄步镇,薄雾笼罩着连绵的肉桂林。种植大户张叔正在察看桂树的长势。“现在种植规范多了,区里经常提供技术指导,收购也有保底价。”他告诉记者,自家200亩肉桂林去年收入颇丰。
“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致力做深做好肉桂‘土特产’文章。”高要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目前,该区已形成沿小湘—禄步—水南—乐城—河台连片的“肉桂走廊”,构建起涵盖种苗繁育、规模种植、产品加工、贸易流通等环节的肉桂全产业链格局,切实把山林的“含绿量”转化为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据统计,高要区肉桂种植面积超70万亩,占全国肉桂种植面积的20%,是全国肉桂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市、区)之一,年产桂皮14.46万吨、桂油1700多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52.5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肉桂之乡”。
以桂为媒,高要区积极培育、大力引进肉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项目。近年来,成功推动投资20亿元的联合国际高桂南药全产业链基地、高要区高桂系列产业运营合作等项目达成签约,聚合要素资源加快高要肉桂产业集群发展步伐。目前,全区共有肉桂产业企业26家、合作社76家,其中省、市级示范合作社、龙头企业2家,涉及从业农户超3万户。
市场导向:
多元拓展扬帆全球市场
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高要区不断延伸肉桂产业链条,深挖“高桂”经济产业价值。该区将肉桂产业与罗氏沼虾、预制菜等产业有机融合,创新开发“高桂虾”“高桂鸭”“高桂茶”“高桂啡”等“高桂+”系列品牌,培育肉桂香囊、肉桂枕头、肉桂版画等一系列肉桂高附加值产品,让肉桂产业焕发新活力。在刚过去的高要百公里骑行活动中,免费补给的8000只“高桂虾”让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参赛者齿颊留香。
为加快高要肉桂精品品牌培育,该区还打造了“长信牌”“飞鸟牌”等知名肉桂品牌和“桂雅”“红玫瑰”等肉桂商标。目前,“高要肉桂”已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荣誉,本地企业品牌“宏志达肉桂”成功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名录,真正将“土特产”做成“金招牌”。
品牌效应之下,高要区推动肉桂产品通过HACCP国际认证,以祥兴、邦大等肉桂贸易公司为主体搭建外贸网络,肉桂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海外市场。
据统计,目前全区肉桂产品年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制作可口可乐所用的肉桂香料90%源自高要,出口创汇达7500万美元。被评为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后,高要更是享受多项示范区检验检疫监管便利措施,顺势助力高要肉桂“走出去”。
惠民利民:
蹚出联农带村的致富路
近日,记者走进河台镇双保村,只见村民们正在忙着分拣新采收的桂皮。这里成立了省级肉桂合作社,承租2000多亩山地种植肉桂。河台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科学指导村民种植肉桂,并由合作社统一回收、销售,充分调动起村民积极性。目前,该村肉桂种植面积3000亩,年产量达100吨。
高要区引导肉桂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紧密合作,在肉桂种苗、种植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扶持带动。市级龙头企业宏志达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已经带动200多户农户种植肉桂。
这些发展还得益于基础设施的改善。针对桂农运输难题,高要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山区镇调研,区人大等有关部门抓好“桂山路”总体规划和资金落实等工作,推动江北5镇建成“山连山、镇连镇”的355公里“桂山路”,促进桂农收入倍增,每亩利润增加至2680元。“我们还创新设立‘高要区肉桂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安排从事肉桂产业的各级人大代表驻站办公,常态长效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堵点难题。”区人大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水南镇,村民们结合绿美高要生态建设,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地,种植肉桂树,极大地促进产业发展与乡村绿化美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在小湘镇,全长7公里的“肉桂咖啡·香纱飞舞”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了农文旅商消费新业态,品尝肉桂咖啡、露营基地等的5个特色打卡点吸引游客观光,提升肉桂产业综合效益……
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高要肉桂的转型升级之路,正是广东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生动缩影。通过政府引导、科技赋能、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多方联动,这片“绿色黄金”正释放出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