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考考
记者近日在四会市下茆镇大巷坊村发现,村中荒地蝶变成村民打卡地,篮球场、羽毛球场、舞台和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在这里散步健身,在这里嬉戏打闹,在这里跳广场舞——无论男女老少,都在这里洋溢着欢声笑语。
去年,下茆镇在推进乡村建设时将目光投向大巷坊村的荒地。“这块地荒着可惜,不如改建成广场!”村民代表大会上,这个提议获得全票通过。
如何让蓝图落地?下茆镇党委采取群众工作法,从规划到建设全程发动村民参与。镇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倾听村民对广场功能、布局的期待;村理事会成员带头拆除自家闲置棚屋,党员曹叔更是垫资3万元解了燃眉之急;村民积极参与,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58户自发捐资7万余元,村集体拿出分红10万元。
建设过程中,镇政府派出技术员驻场指导,确保项目既合标准又贴民心;村民监督小组每日查看工地,检查建材是否合格、施工是否规范。
如今,这片曾经的荒地展开了乡村生活的全新图景。农闲时节的篮球赛、节庆日里的文艺汇演、夏夜里的露天电影……广场不仅扮靓了村庄,更凝聚了人心。
“乡村振兴不是‘一刀切’,关键要找到群众意愿与政策导向的共鸣点。”下茆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群众工作法目前已在全镇推广,有效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