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通讯员 谭敏华
2023年,高要区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2024年,高要区中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中医医院;高要区镇(街道)实现中医馆设置100%覆盖……
中医药的发展根基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近年来,高要区将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建设融入“百千万工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成功构建以区中医院领航、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中医药同质化服务网络,有效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中医药发展“县强、镇活、村稳”的美好图景在高要大地正徐徐展开。
建强龙头
强壮县域中医药发展“筋骨”
优质医疗服务,关键看龙头医院。迎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高要区以建强县级中医院作为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的着力点,推动高要区中医院在全市各县(市、区)中率先成功创建三级中医医院。
作为全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龙头,高要区中医院围绕学科建设“强内功”,在中医药特色化、专科化上发力,以骨伤科、肺病科等特色学科群,建成国家、省、市级的重点、特色专科6个,建设中医慢病管理、中医创伤、中医治疗、中医康养等为重点的亚专科40余个,并开设了全市首个中医经典科,运用中医特色诊疗方案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守正创新是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必要举措。高要区厚植中医药传承发展“成长土壤”,特邀省名中医及其团队长期帮扶、指导,成立了李可中医学术传承基地肇庆站、广东省名中医阮永队传承工作室及岭南中医梁氏传承流派工作站,传授岭南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高要区中医药资源保护开发也有不少新进展。去年,高要区中医院开设中医药研究室,利用本地丰富的南药资源,特别是结合桂皮的药用价值,开发“高桂饮”“高桂膏”“高桂益身茶”等特色中药饮品等产品。与此同时,中医药创新科研进程也明显加快。近年来,高要区中医院申报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立项2项,申报肇庆市科技创新指导类项目立项8项,其中中医药特色科研项目5项。
龙头领航
疏通基层中医药发展“血脉”
高要区充分发挥区中医院龙头领航作用,疏通中医药发展“血脉”,初步形成“区-镇-乡”中医药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优质中医药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保障老百姓能在“家门口看好中医”。
为扩大基层中医药人才有效供给,制定并推广中医标准化护理服务,通过“一对一”推广中医护理知识,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活动,重点开展龙罐综合灸、火龙灸、小儿推拿等10余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指导,在全区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班15场次,推广城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共39项,服务对象达5万人次。此外,高要区还以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西学中”培训基地为依托,定期对全区基层医师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当前,高要区16家镇级卫生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85家村卫生站均能提供4类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在慢病管理方面,高要区把个性化随访计划落实到基层,推动区中医院建立了中医慢病管理中心,与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联动,提供中医药、健康宣教等服务,2024年随访出院患者6116人次、门诊患者15110人次,为慢病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527份。
优质医疗资源还在继续“沉”下去。高要区中医院牵头设立中医药事服务中心,对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药药事服务指导,开展中医药事处方点评1000余份,助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群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氛围和满意率进一步提升。2024年,高要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总诊疗164.04万人次,中医诊疗人次64.26万人次,占比39.17%。
宣传引导
培育基层中医药发展“元气”
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高要区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广泛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打造“高桂中医圩日”品牌,中医药文化愈发深入人心,迸发出满满“元气”。据统计,去年高要区共举办中医药文化基层行、进校园等活动36场。
今年1月14日,高要区中医院联合水南镇卫生院在水南镇圩镇开展“健康服务行”中医药集市义诊活动,通过中医诊断方法进行保健指导,提供推拿、艾灸、火龙罐、耳穴埋豆等中医特色适宜技术服务,让群众亲身体验中药的神奇与功效。
高要区还把中医特色志愿服务作为落实“百千万工程”、提升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整合志愿服务,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中医药服务。高要区中医院成立的“瑞鹿”志愿服务队,仅去年就组织200多名医务人员到基层参与中医药文化志愿活动,接诊1500余人次,体验中医特色疗法500余人次,发放中医药文化宣传资料5100多份,有效提升群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知,对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和中医文化活动的参与感、获得感与认同感也大大提高。
一纸经方传承千载,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加速推进的新征程上,高要区将持续聚焦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推动中医药全方位、多维度下沉基层,让“中医特色”成为基层医疗的一张金名片,不断刷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指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