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留住人才 善继岐黄——高要打好“人才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高要区是全市首批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创建的单位,如今已顺利通过省级初审。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提升中医药服务配套水平,加强人才服务,多形式、多渠道培训中医药适用人才,高要区正在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让更多镇医、村医留得下,干得好。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特约记者 刘潜

23年前,高要区回龙镇卫生院副院长曾志明刚从肇庆卫生学校(今肇庆医学院)毕业,就回到了高要基层当一名医生。在他的记忆中,基层医院不但极少开设中医科室,即便设置了中医馆,也条件简陋,乏人问津。不承想,近年来,回龙镇卫生院中医科成了“明星科室”之一,愿意加入到中医药服务队伍的人越来越多。

高要区是全市首批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创建的单位,如今已顺利通过省级初审。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提升中医药服务配套水平,加强人才服务,多形式、多渠道培训中医药适用人才,高要区正在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让更多镇医、村医留得下,干得好。

“谢医生,这是我种的番薯,只是表达一点心意,您收了吧。”日前,高要区大湾镇金桂村的蔡大爷一早就来到村里的卫生站,对卫生站负责人、也是唯一的医生谢木聪表达感激之情。原来,谢木聪用中医疗法治好了困扰蔡大爷长达一个月的胃痛和腹痛。

2001年,谢木聪从肇庆卫生学校毕业,随后长期在基层卫生站工作。多年来,谢木聪一直钻研中医,但受各种条件限制,在医疗服务的供给上,始终只能以西医为主。

如今,谢木聪等来了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的光明前景。今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金桂村卫生站投入2万元打造了中医阁,设置了中医诊室、中医治疗室、中药房和理疗室,摆放了中药展示架,设置了中医药科普宣传栏,配备了多种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中药饮片,能够规范开展四类六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谢木聪感叹,中医药终于不只是他的一门爱好,而是真正能大展拳脚的阵地。

回龙镇卫生院如今也有了“全副武装”的中医馆。除去最常见的针灸及刮痧器具、火罐等,中医馆还配备了电子针疗仪、中频治疗仪、中医定向药透治疗仪、温热电针综合治疗仪、冲击波治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竹罐、熏蒸治疗机、超短波电疗机等,各种设备琳琅满目。医院的展板罗列该院开设的各类中医理疗项目,包括体针疗法、梅花针疗法、艾条灸、隔物灸、整脊疗法、小儿推拿疗法、点穴疗法等,一应俱全。

“在乡镇能够拥有如此完善的医疗设备配套水平,我们以前都不敢想象。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为我们的医务人员继续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注入了强心针。”回龙镇卫生院中医科主任陈向文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以综合性中医药服务,为不少老年患者治疗慢性疾病,患者送来的锦旗多不胜数,名声也突破了镇域范围。

曾志明说,在回龙镇卫生院,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相信中医、选择中医。“我们正式打造中医馆,能更好满足基层群众对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今年,我们的住院患者中有70%选择接受中医治疗,中医馆门诊量同比提高了60%。”

而在金桂村卫生所,最近来“光顾”谢木聪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不少都来自广州、佛山、中山、江门等周边城市,甚至还有北京的患者找上门来。

“中医药服务的铺开,让我们基层‘村医’的收入更稳定,职业生涯也更有盼头。”谢木聪表示,如今在农村,就诊基数不断缩小,在村居维持一家卫生所的运营并不容易,中医药服务为基层卫生所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高要区卫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除了积极加强中医方面的硬件建设,该区还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待遇相关政策,对基层服务满十年的中医药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纳入考核认定副高职称人员范围。同时,对中医人才在单位内优先落实公租房,提供好的住宿场所,多措并举留住人才。

有了物质条件的硬支撑,还需要不断提高基层中医药人才的软实力。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高要区发挥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和“西学中”(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学习中医)培训基地的作用,每年组织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别医师及乡村医生参加培训,三年来共培训1592人次。同时,该区着力做好中医师承培养工作,现有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一间、市名中医工作室两间,三名中医师参与省级师承项目、两名基层中医骨干参与市中医师承项目。三年来,该区共吸收14名中医类定单定向生充实到基层。该区还选派一批基层现有在职中医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跟班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诊疗技术水平。

“基层群众对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也在倒逼着我们医务人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曾志明对记者说,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回龙镇卫生院每年都要分批安排医生到佛山市中医院等上级医院跟班学习。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