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在高要区大湾镇,有一个美丽的村落,名为高第村。其祖祖辈辈重视耕读传家,培养出了一代代商贾、名医等人才,他们通过努力走出村子,谋求发展后,又反哺家乡,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如今,在村规民约的助力下,该村新建了口袋公园,村道铺上了沥青路,重建了两大祠堂,整个村子整洁干净,村民和谐互助,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高第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并发布在宣传栏。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摄
高第村有户籍人口2600多人,是大湾镇人口最多的村庄。“村里有6个姓氏,村民互帮互助,和谐共荣。”高第村委会副主任伍建新告诉记者,该村已有1130多年建村历史。
“解放至今,村里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尤其是近年,不少学子考取了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重点大学。”伍建新告诉记者,该村传承了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重视教育,为激励学子努力读书,设立了奖学金,凡考取大专以上的学子,可获得500至3000元不等奖励。
据了解,该村村民伍炎森,早年到香港发展,致富后不忘桑梓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捐资兴建了村中的牌坊,修建了第一条环村路及进村的道路,并为镇卫生院、区体育馆捐资。儿孙传承其精神,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如今年该村重建的伍氏祠堂,伍炎森的儿子伍钧源带头捐了33万元,伍氏宗亲也悉数捐款,共筹得180多万元,既满足了祠堂重建所需,又能为村里建设一个书院。
“长期以来,我们村传承着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优良美德,形成了良好的风气。”伍建新说,在落实移风易方面,该村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如红白喜事由以往的大办3天,改为1天,优化了流程。同时,提倡“吃不完打包”,防止铺张浪费等,推动形成现代文明新风,成为乡村一股“清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