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永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肇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显著,农业强市迈出新步伐。
肇庆各地涌现一大批农企,图为四会的兰花种植基地。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笑 摄
驻镇帮镇扶村成效显著
多年来,肇庆聚焦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镇村公共基础设施、镇域公共服务、乡村产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水平提升等驻镇帮镇扶村“五个提升”主要任务,整合省直中直、佛山、肇庆三方力量,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据统计,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以来,各驻镇工作队共办成修建路桥、农田水利、文体广场等惠民利民实事好事1352件,惠及群众304万人次,四会市下茆镇南塘村就有7名村民联名致信感谢驻镇工作队为村民做的惠民实事。我市还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不少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获得省肯定,被省相关部门总结推广。
如在全省创新采取重点帮扶镇“3+2”(3个市级单位+2个县级单位)、巩固提升镇“2+3”(2个市级单位+3个县级单位)组团帮扶,在全省创新提出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十百千万”专项活动、率先创新打造驻镇帮镇扶村“双百”工作队、创新开展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助力百千万驻村大比武”活动、创新打造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品牌项目、创新开展党建引领促乡村全面振兴驻镇帮扶九大行动等。
我市帮扶工作成效被国家乡村振兴局专题调研肯定,省乡村振兴局在封开县召开的省直中直单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干部培训班(第二期)特别推介我市帮扶经验。
金融是乡村振兴的“活水”。肇庆每年安排1.76亿元支持驻镇帮扶工作,全市四年共筹集财政资金66.44亿元,帮扶单位自筹资金5.46亿元,完工帮扶项目2654个。各级党委政府和三方帮扶力量还引导1137家企业到乡镇投资200亿元;建成223家帮扶车间,引入社会帮扶资金65.3亿元,直接拉动消费帮扶逾8.28亿元。
乡村产业呈现勃勃生机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德庆县马圩镇实施“党建联盟产业联动”工程,率先在全县成立了一家镇级国有农业公司,多措并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高效赋能乡村振兴。运营方面整合镇村集体的人、财、土地等资源,以实体运营和项目服务为抓手,通过资产发包、租赁经营、投资入股等方式及时盘活,实现土地保值增值,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肇庆新农人黄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高品质板栗南瓜种植产业,通过引进新品种、传授新技术以及通过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南瓜产业,拓宽深加工产业链。
2024年以来,黄岚和团队先后研发出板栗南瓜包子、板栗南瓜汁等新产品,迅速卖爆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各大商超,并且远销山东、上海、浙江、广西、湖南、陕西等地。
佛山市南海区驻渔涝镇工作队打造双千亩稻椒轮作种植基地,项目采取“公司+基地”产业经营模式,发挥联农带农惠农效应,解决千余人就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主体方永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成为肇庆市农业龙头企业。
目前,肇庆各地涌现一批像黄岚这样的新农人,以及一大批农企、合作社、农业公司。肇庆的乡村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在肇庆从事农业产业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
农业强市迈出新步伐
肇庆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稻米、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南药等产量稳居全省前列,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素有“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贡柑之乡”“中国沙糖桔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罗非鱼之乡”“中国罗氏虾之乡”“中国肉桂之乡”等美誉。
经过多年的布局和发展,目前全市已形成粮食、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南药六大农业主导产业,以及油茶、花卉、茶叶等三大特色农业产业。2023年,肇庆市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780.7亿元,同比增长4.8%,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经济作物增长势头较好。
2023年,我市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三年行动计划》),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建设行动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全市农业农村“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提供了工作指引。
针对县域农业产业布局,肇庆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成百上千”工程(重点打造畜禽、蔬菜、水产、水果、粮油、竹产业、南药、预制菜、花卉、微生物10个产业集群,尽快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全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提质增效,产业链中后端建设得到加强,全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综合产值147.8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16.4%。全年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8家,全年新引进农业项目129个,项目数与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长169%和155%。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