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目前,我市记录的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有570种,野生高等植物3134种 珍稀野生物种频频现身肇庆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肇庆,地处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森林覆盖率达70.34%,山湖城江的独特自然环境,滋养了丰富繁多的神奇“精灵”。近年来,我市注重生态修复,生态向好,珍稀野生物种频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记录的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有570种,野生高等植物1778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成效显著。

“近两年,我们梳理野生动物名录,增加物种100多种,其中新纪录达到16种,这也反映出肇庆的生态越来越好。”肇庆市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人欧萍萍告诉记者,发现的新物种多为候鸟类,它们在迁徙的过程中,对生境选择较高,遇到好的生态环境,就会停留补给能量。

大滨鹬。通讯员 聂伟健 摄

大滨鹬。通讯员 聂伟健 摄

最近有摄影爱好者在鼎湖区沙浦镇肇实塘上拍摄到了水雉,它属于夏候鸟,被誉为“凌波仙子”,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沙浦镇有着广袤的水域,满布荷藕、肇实等水生植物,非常适合水雉栖息繁殖,每年5至10月繁殖季它们都会迁徙到沙浦。

我市发现的新物种还有福建掌突蟾,于今年在怀集县大稠顶省级保护区发现,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是肇庆的新纪录,同时也是广东新纪录。此外,还有侧条费树蛙、南方链蛇、横斑钝头蛇等广东新纪录,以及国家新纪录阿塔卡马鼠耳蝠。更让大家惊喜的是,曾一度面临濒危灭绝的中华穿山甲,如今“安居”在烂柯山自然保护区,且群落比较稳定,数量不断增加。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以林长制实施为抓手,全面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系统建设,多措并举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珍稀野生物种频频出现,不断刷新物种纪录。

目前,肇庆记录分布的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有570种,包括哺乳类76种、鸟类355种、爬行类93种和两栖类46种,物种数占全省的53.7%(全省物种数105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6种,穿山甲、东方白鹳、黄胸鹀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5种,白鹇、画眉、红嘴相思鸟、豹猫、蟒蛇、眼镜王蛇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91种;省重点保护的有小麂、白鹭、金环蛇、封开角蟾等65种。

仙湖苏铁。        
                          受访单位供图

仙湖苏铁。 受访单位供图

此外,市域范围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254科1242属3134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仙湖苏铁、水松、水杉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黑桫椤、水蕨等24种,以及肇庆特有植物草地越桔、鼎湖鱼藤等10种。此外,鼎湖山发现有大型真菌836种,占广东省大型真菌种数的70%。

“新物种的发现主要来源于市民群众无意中发现,摄影爱好者捕捉,以及科考团队发现。”欧萍萍告诉记者,其中市民群众发现占大多数,这也表明了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在提升。此外,林业部门每年结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鸟节”和“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公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市民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为丰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市林业局高度重视,将野生动植物保护纳入林长制考核内容,并牵头成立全市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编制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构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同时,联合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为。针对“源头—运输—末端交易”三大环节,我市各级林业、市场监管和农业农村等部门强化协调联动,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农贸市场、酒楼、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等的执法检查巡查,组织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捕猎、交易和运输野生动物等违法违规行为。

东方白鹳。                                受访单位供图

东方白鹳。 受访单位供图

加强重点地区监测巡护,特别是对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场所以及野生鸟类集群的越冬地、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的监测巡护,也是我市的重要举措。据了解,我市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均建立了专职护林员队伍,进行巡护工作,一经发现破坏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迅速报告,及时处置。同时,积极开展野鸟禽流感风险隐患排查,进一步降低全域疫源疫病风险隐患,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正在建设植物园,以对野生保护植物实行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目前,在开展的极小种群拯救项目中,有对怀集的水松、大稠顶的喜树、鼎湖山的仙湖苏铁和紫荆木开展种植培育,以扩大种群,丰富生物的多样性。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