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特约记者 刘潜 通讯员 柴嘉蔚
暑假已到尾声,记者从我市多个博物馆获悉,这个暑假,多地博物馆采取免预约制,延长开放时间,并开设夜游、沉浸游、体验游等,让游客直观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也使得“文博热”成为了城市一道亮眼的旅游风景线。
肇庆市博物馆:学生游客增五成
“我从梧州过来,看看这里的文物藏品。”8月18日,在肇庆市博物馆,来自梧州的两名准大学生正在参观文创展区里的集章。其中一名学生小慧告诉记者,肇庆与梧州同属两广总督府辖区,肇庆博物馆很多藏品是梧州没有的,特别是青铜器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她对肇庆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肇庆市博物馆丰富多样的藏品,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参观。唐先生一家三口从深圳过来,他说,要了解一座城市,要从它的博物馆开始,“今次我们收获很大,特别是展出的古化石,让我女儿对古人类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记者获悉,暑假期间肇庆市博物馆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优化各项服务内容和措施,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此外,还设有文创印章集章区,提供了若干款肇庆地域文化和馆藏文物元素文创印章,让游客和观众集章打卡,丰富参观体验,增加观展的仪式感。历时一个月的展览共吸引了过万名市民驻足参观,观众欣赏文创作品、盖章打卡的热情高涨,反响热烈。
据统计,从7月1日至8月19日,市博物馆共接待游客共54487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5%;其中学生(含未成年人)18595人次,占总人数的3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1%。本地与外地相比,外地游客34621人次,占总人数的63.5%。
四会市博物馆:开创首个夜游体验
暑期期间,四会市博物馆频频出招,为观众游客献上文化大餐。自7月起,该馆采取延长开放时间,保持免预约参观的措施,优化参观服务内容,在四会刮起一股博物馆参观游玩热潮。
该馆与各高校大学生实践团合作,开展了“赓续红色血脉,筑实青春根基——红色旅游宣讲走入博物馆”“讲好文物故事,赓续中华文明——大思政课活动”“我和博物馆的故事——四会市博物馆作品征集活动”等,每次公布活动报名链接,不到半小时一抢而空。
8月,该馆最有亮点和创意是“博学邑夏”——四会市博物馆国风夏令营暨“博物馆之夜”暑期特别活动,这是肇庆县级博物馆的首次尝试,创下了合作单位最多、开放时间最长、工作人员最多、报名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记录。当日报名和受邀的观众共300多名,观众量多达3000多人次。
“国风集市、国风文艺晚会、原创小品剧、互动寻宝打卡游戏等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众多市民过来夜游体验。”四会市博物馆副馆长冼敏怡说。
暑假期间,四会市博物馆进馆参观的人数多达2.3万人次,相比往年客流量大幅上涨,其中不少游客来自省内外,团体参观数量多达43个,比以往多。游客在参观的同时,还纷纷发布小红书、抖音等,与全国网友分享。据了解,该馆荣登“美团趣玩榜”全省寻宝博物馆第六位。
高要区博物馆:让文物入画入心
炎炎夏日哪里去,博物馆里画文物。这个暑假,高要区博物馆热度很高,推出了“倾听历史对‘画’文物手绘馆藏汉代活动”“探寻瓷器之美开古青花瓷器盲盒亲子活动”“小小讲解员培训班”“七夕节古诗词经典诵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不少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暑假期间,高要区南岸英杰思幼儿园40名小朋友走进高要博物馆,开展“倾听历史,对画文物”—手绘汉代文物暑期社教活动。活动中,博物馆讲解员为孩子们多角度的讲解馆藏汉代文物的造型和纹饰特征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为同学们画好文物做铺垫。随后,孩子们走进展厅,选择自己心仪的展品,先是认真地观察,用手中的画笔仔细描绘文物的整体造型和纹饰。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文化历史魅力,同时发现汉代文物的造型美与纹饰美,感受青花瓷器的魅力。”高要区博物馆助理馆员梁雪谊告诉记者,当地尤其是展馆中展出的本土文物,让学生们更有亲切感,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
封开黄岩洞陈列馆:沉浸式体验文物
7月30日至8月15日,封开县黄岩洞陈列馆推出“狮子山下研学—探秘封开史前文明”暑期系列研学活动,鼓励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涵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中药香囊DIY、彩泥捏铜器……封开这个暑期系列研学活动“花式”圈粉,让封开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孩子们的童真童趣相碰撞,并激起思维的火花。
在中药香囊DIY活动中,学生们精心挑选香料,制作出各种色彩斑斓的香囊,从中了解中药的文化和中药的价值。在彩泥捏铜器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习了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同学们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充分感受文化的魅力。
“这个暑假参观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从7月1日至8月20日,进馆人数1.5万人次。”黄岩洞陈列馆馆长孔淼锋说道。
博物馆资深人士表示,近期掀起的“博物馆热”,是国家层面和各地博物馆长期以来努力的成果,未来这股热潮只增不减。“以前博物馆仅是部分文博发烧友和游客游玩目的地,现在已成为开展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表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