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粤韵红豆曲艺社传承曲艺文化不遗余力 以曲会知音 粤韵传天下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陌上新柳掩映,更有溪流静静,遨游在郊野,踏青观景……”近日,记者走在端州区江滨四路北堤下路时,一首旋律优美、情意绵绵的粤曲小调从古巷里传出,让人赏心悦耳。进入见到,里面藏着一个粤曲演出舞台,一群粤曲艺术爱好者正在倾情演绎《春日郊游》。

这群粤曲艺术爱好者正是肇庆粤韵红豆曲艺社成员。粤曲演唱者站在舞台中间演唱,丝竹管乐师傅分列舞台两侧,高胡、二胡、扬琴、笛萧、唢呐等乐器,构成了一个小型的民乐团。

肇庆粤韵红豆曲艺社在演唱粤曲。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摄

肇庆粤韵红豆曲艺社在演唱粤曲。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摄

肇庆市曲艺家协会理事罗卓宁告诉记者,该曲艺社的前身是肇庆粤韵曲艺社,成立于2011年,由6个粤曲爱好者发起,大家筹集了2万多元,购置了一批演奏乐器,然后吸纳乐器师傅一起“玩”了起来。

“我们一直在锦绣山河小区的公园演奏,每周一三五都会聚在一起,吸引了不少行业的粤曲爱好者加入。”罗卓宁说,随着队伍的壮大和完善,演奏水平的提高,经常被邀请参加农村喜事、寿宴、祠堂重光等庆典,以及我市举办的“私伙局”活动和敬老慰问演出。同时,也经常受邀到佛山、广州、东莞及广西梧州、贵港等地交流。

曲艺社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大多是退休人员,年纪最长有80多岁。由于室外演出条件受限,新上任的社长何玉霞把自己的老宅装修一番,精心打造成了别具一格的粤曲小院,免费提供给曲艺社使用。2019年,曲艺社搬进了“新家”,古朴典雅的环境,浓郁的粤曲文化氛围,为演出更增添韵味。

每周一三五,古巷里传出优美的粤韵旋律,常常吸引街坊过来欣赏,也吸引了年轻力量加入曲艺社。“年轻人的加入,让粤曲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罗卓宁对记者说道,同时,在市曲艺家协会的推动下,他们也会开展“粤曲进校园”活动,让下一代了解粤曲、喜欢粤曲。

“有几个祖籍台山的粤曲发烧友,每年都会从美国回来到曲艺社交流。”何玉霞说,曲艺社倡导“以曲会友”,将曲艺社演唱视频发布到网络,让更多的发烧友了解粤曲,了解肇庆粤韵红豆曲艺社。没想到视频发布后,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粤曲发烧友关注,浏览量最高的视频达到两万,经常被问要地址,这周已有三批来自广州、佛山、阳江的粤曲发烧友前来交流。他们大多通过视频或口耳相传知晓。

近年来,在市文联、市曲艺家协会的指导下,曲社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如珠三角其他城市、香港、澳门甚至美国的曲友,到曲艺社参与联谊交流,活跃我市的曲艺交流活动,让粤曲的生命力在肇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绵延不息。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