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陈静敏 王萍萍
去年以来,高要区在1个区级人才驿站基础上,结合16个涉农镇深厚的特色农业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着力把人才驿站打造成产业振兴、人才集聚、项目开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其中不乏涌现了新桥镇的洋篮文化,金渡镇的端砚技艺,莲塘镇的罗氏沼虾养殖等特色产业。2023年,高要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在全市考核中获得了优秀等次。
洋篮文化在高要区新桥镇历史悠久。住在新桥圩镇的冯四妹今年61岁,是新桥镇人才驿站的人才培育对象,同时也是高要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桥洋篮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冯四妹在新桥镇骑楼街经营洋篮生意已有10多年。过去,局限于编织工艺,她经营的洋篮产品形式多为农具,较为单一,销售渠道以线下为主。
新桥镇人才驿站开设洋篮编织培训课程。 受访者供图
去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她编织的洋篮产品形式也越来越“文艺”,其中不乏花瓶、扇子、灯笼等工艺品。“在镇政府等部门的帮助下,我们也开始将洋篮放到网上销售,电商成交量还不错。”冯四妹满足地说道。
新桥镇人才驿站依托洋篮编织特色产业优势,融合新桥圩镇骑楼街特色文化,与高要洋篮文化创意园、高要洋篮文化展示馆、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办公室等阵地融合建设,陆续开展了“洋篮+”文艺产业、高技能人才等专项培训。
新桥镇副镇长王珊介绍,当地还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固定课堂”,以“帮培模式”和“名师授课”等方式,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对本土特色洋篮编织技艺的兴趣,培育非遗文化后备人才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开展‘流动课堂’,组织人才到佛山南海、江门开平等地参观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金渡镇依托传统端砚文化产业,打造“一馆一园带百坊”的水口砚艺基地,深入实施“砚石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已有24个工作室进驻,其中有国家级大师4人、省级大师2人,党员工作室5间。去年,拥有40多年制砚技艺经验,同时作为水口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的莫超勤,也选择在水口砚艺基地开设工作室。
“从去年到现在,不断有制砚技艺人才进驻基地,人气足,节假日人流量大,一并带动了端砚工艺品的销售额。”莫超勤表示,另一方面,有了人才驿站平台,有利于制砚技艺人才相互交流,形成“群雁”齐鸣的良好局面。
而莲塘镇人才驿站则以“龙腾莲塘凤翔神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推进高要罗氏沼虾全产业链建设,引进来自华南农业大学、西江实验室等共计23名水产养殖和病害防治人才专家,在察步村建立高要鱼虾检测监测站,为莲塘乃至高要罗氏沼虾安全、高质、高产养殖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该镇还发挥人才驿站桥梁纽带作用,和高校的合作对接。通过与肇庆学院合作,引进广府金绣人才,在荔枝村建设广府金绣乡村创业人才技能培训基地。荔枝村村民在经过广府金绣技能免费培训后,就能参加工艺品制作,实现家门口就业。
据高要区人社局统计,区镇级特色人才驿站主动对接农业、产业需求,服务乡村人才发展,2023年共培训人才8564人次,服务人才163758人次,完成技术指导127人次,举办人才活动245场次,建立乡村振兴人才信息库17895人,乡贤人才库2707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