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新区非凡十年 奋力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 勇当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发展平台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峥嵘十年,逐浪前行。从2012年10月27日正式挂牌至今,肇庆新区已踏过十载岁月,这是不甘人后,奋斗拼搏的十年,也是翻天覆地,破局起势的十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肇庆新区一步一个脚印,把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化为现实场景,奋力向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产业新城目标迈进,并以改革创新之姿跻身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发展平台。

十年间肇庆新区从滩涂鱼塘到高楼林立,城市面貌实现完美蝶变。

肇庆新区的砚阳湖公园如一方端砚镶嵌在岭南大地上,充分彰显肇庆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体育中心是肇庆新区的新地标。是2018年十五届省运会开、闭幕式的主场馆。

夜幕下肇庆喜来登酒店与新区最美景观带长利河、湿地公园等滨水景观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肇庆新区地下综合管廊运用机器人进行检测情况。

喜珍科技工人在车间加紧生产。

峥嵘十年,逐浪前行。从2012年10月27日正式挂牌至今,肇庆新区已踏过十载岁月,这是不甘人后,奋斗拼搏的十年,也是翻天覆地,破局起势的十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肇庆新区一步一个脚印,把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化为现实场景,奋力向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产业新城目标迈进,并以改革创新之姿跻身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发展平台。

文/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

图/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除署名外)

凝心聚力 共谋发展

2011年11月,肇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两区引领两化”战略,“肇庆新区”应运而生,自此肩负起引领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大任务。2012年10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年)》,肇庆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在这片115平方公里的发展热土上,肇庆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全市选拔优秀干部组成工作团队,赋予新区市一级管理权限,新区财政留成税收全部用于自身建设……“举全市之力建设肇庆新区”成为上下共识,成为全市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行动准则。

广东省委、省政府更是对肇庆新区给予高度关注关爱,多次调研、勉励肇庆新区发展。2022年5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点题”肇庆新区,要求加快推动肇庆新区等特色平台建设,协同提升开放水平;2022年7月,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到肇庆新区调研时,强调“要充分发挥肇庆连接大湾区与大西南的门户枢纽作用,加快推动肇庆新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和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全力提升产业发展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新区发展注入了活力、指明了方向。

带着省委、省政府的期盼,肩负着人民群众的重托,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肇庆新区干部职工披肝沥胆,奋发有为,全力践行初心使命,以翻天覆地的变化,扎根时代的发展,交出自身“非凡十年”的答卷。

从滩涂鱼塘到现代化新城的完美蝶变

肇庆新区成立之初,即以打造“珠三角健康宜居理想城市”为目标,十年间肇庆新区从滩涂鱼塘到高楼林立,50条城市干道如长蛇逶迤纵横阡陌,总长超过125公里,遍布新区范围的大小“动脉”基本形成;43座造型各异、独具特色的桥梁如飞虹贯日,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绵长起伏的特色河堤改造、长达21.3公里的优美碧道,超过1500亩的城市绿地,碧波荡漾的砚阳湖、长利湖点缀其中,城市面貌实现完美蝶变。

最令人称道的,是覆盖核心区65平方公里的“地下城”——肇庆新区地下综合管廊。肇庆新区地下综合管廊沿新区城市主干道呈网状分布,建设总长45.96公里、最高深度达10米,不仅有效解决了城市反复开挖路面的“马路拉链”、架空线密布的“空中蜘蛛网”问题,还释放了超过3000亩的地上建设空间,成为改善市容环境、美化城市景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标杆工程。

产业集群建设破局起势

十年间肇庆新区产业集群建设破局起势。肇庆新区地处“三大经济带”交汇点,东融大湾区,西联大西南,辐射东南亚,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用地资源丰富,拥有制造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正式实施,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2020年起肇庆新区转向“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狠抓产业项目落地,着力构建“新业态+先进制造”产业体系,打造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10月20日,肇庆新区再添新能源产业链项目,该公司主要业务是为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和生产内外饰件、冲压件,是比亚迪、东风、小鹏汽车等车企的核心供应商,彰显肇庆新区的投资价值。这是肇庆新区近年产业建设的缩影,短短几年间,肇庆新区紧扣制造业产业核心,结合自身优势,加快壮大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集群,成功引进喜珍科技、吉阳锂电、维珍妮、震裕科技、光瑞汽配等一大批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建链补链强链延链项目,总投资超过255亿元。

目前,肇庆新区在建产业项目99个,已投产项目22个;在建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701亿元、年税收可达38.27亿元,产业链快速搭建,项目落地跑出了“加速度”,为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年间肇庆新区重大平台建设崭露头角。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是广东省委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今年,肇庆入选全省首批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推动集聚区建设发展。

肇庆新区围绕这一重大战略,深度谋划西江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鼎湖—肇庆新区)起步区为重心,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科技产业园、永安工业园、临港工业园和智能装备产业园开发建设。目前已引进项目中落户四大园区的有83个,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20个,成为肇庆新区乃至肇庆市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主战场”和重大发展平台,为推动肇庆新区下个十年的发展带来底气和机遇。

产城融合发展初显峥嵘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是肇庆新区建设的初心。十年间肇庆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初显峥嵘。一批龙头企业、一众高端人才、国际性酒店纷纷落户,体育中心、优质学校、综合性三甲医院、肇庆市文化发展中心投入使用;砚阳湖白鹭纷飞,长利湖两岸灯火葳蕤,“砚阳八景”成为网红打卡地,新区人气热度全面提升,处处彰显着产城融合的欣欣向荣景象。

体育中心是肇庆新区的新地标。作为2018年十五届省运会开、闭幕式的主场馆,肇庆新区体育中心更是独具一格。该馆融入新区“山水砚墨”的设计理念,拥有如流水一般的流动型曲线屋顶,中心建筑则以“砚生水墨”为主题设计,可容纳8000人同时入座。体育中心的足球场投资11亿元,可提供2万个座位,是广东首个专业足球场,具备承接国际足球联赛和A级比赛的能力,为肇庆新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运动之城”奠定基础。

“这家医院比很多地方的大医院还要好”,这是肇庆新区居民的真实心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位于肇庆新区的中心区域,总投资15亿元,于2021年11月正式开业。该院由中山三院垂直纵向延伸管理,规划床位数1200个,总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拥有粤西地区乃至全省最先进的远程会诊系统和医疗设备,现开设临床科室24个、平台科室7个,已成功实施多台大型手术,填补了肇庆地区多个专科手术领域的空白,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为持续提高我市医疗服务水平、推动科研水平提升、拓展对外合作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山三院肇庆医院一公里范围内,肇庆市文化发展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其建筑面积近6万平米,包括市文化馆新馆、市档案馆新馆、市少年宫,建筑饱含岭南特色,和谐融入新区景观,为本地市民再添一个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不仅生活配套方便,同步完善的还有产业配套。立足产业园区发展需要,新区建成集中污水处理厂、分布式能源站,设立了企业服务中心、产业园邻里中心、派出所、物流中心等。公共设施配套完备,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产城融合呈现新活力。

“绿水青山”旅游经济带旺新区

自成立伊始,肇庆即坚持新区必须高标准规划,传承肇庆“山—湖—城—江”景观空间格局。多年来,肇庆新区因地制宜,精心绘制生态画卷,不仅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更带来了“绿水青山”的旅游经济。

水是新区的灵魂。肇庆新区南临浩瀚的西江,苍翠的九龙湖镶嵌其中,造就了新区天然湿地,形成“翠柳飞花映砚阳,白鹭振翅望砚洲”的生态格局。因此,新区的规划建设便充分发挥水系特点,按照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水共治的功能定位,对砚阳湖、长利河上下游、横槎涌、长利湖、丰乐截洪渠等六大水系进行综合整治,将过去的鱼塘和小河涌打造成为具有地域特色,集防洪、生态、景观、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滨水区。

砚阳湖公园是肇庆新区水系景观的“点睛之笔”,其设计理念源自肇庆独有的端砚。该公园占地面积2550亩,其中水域面积1500亩,按4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从上方俯瞰湖面,如一方端砚镶嵌在岭南大地上,充分彰显肇庆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公园于2019年10月竣工并逐步对外开放,2020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天空之镜”“月季争艳”“砚阳飞虹”等砚阳八景各具特色,吸引大量市民前往游览,日均接待游客约1万人,节假日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天。

长利湖是新区旅游项目最丰富的水域,总用地面积3900亩,其中亲水步道长约9公里。在湖岸两侧,分布着湿地公园、体育中心、五星级酒店、沙滩公园等配套设施密集布点,成为新区最具人气的公共活动空间。

“夜经济”是肇庆新区的又一大亮点。今年来,新区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公园绿地等打造水街夜市、露营点,每晚接待客流量超过5000人次,各种演艺、美食、游乐项目等应有尽有,成为新区最具人气的“新晋网红点”。

十年磨一剑,回首建设点滴,肇庆新区全体职工干部既为新区建设速度和崭新亮丽的新城而骄傲,更为未来而激动万分,决心砥砺再出发,奋斗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