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肇庆市第十六小学里,学生在上手工扎染劳动课。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加油、加油……”近日,在肇庆市第十三小学里,五年级(1)班的学生正在比赛叠衣服、整理书包,台下观看者激动地加油呐喊,场面活跃。这是我市各中小学落地实施劳动教育课的一个缩影。
自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劳动教育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我市各中小学积极创新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课。手工扎染、雕刻端砚、叠衣服、收割稻谷等,让劳动教育更接地气,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据悉,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所占课时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多种劳动技能将纳入课程。“新课标”的劳动课程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共设置10个任务群,如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工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等,并且要求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按照新课标要求,我们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肇庆市第十三小学德育处主任严陶慧告诉记者,学校积极探索大课程观下的劳育新图谱,以劳促全,提升心志,充实人生。学校建设了480平方米的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建构“一二三四五”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科融合。
该校开辟校园内外四季种植,为多学科提供有关植物类的课程教学服务资源。开展每周劳动行走日记实践活动,以“好习惯之星”“劳动小达人”“最美阳光少年”评价活动为载体,建立常规性的“阳光学子”评价制度。开辟生态田园劳动实践基地,以校外劳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落实“我是自理小专家、小小清洁小能手、我是小小园艺师、爱心饲养专员、小小天才小厨神、传统工艺小达人”等研学实践课程。通过“家长学校”平台,邀请富有种植经验的家长参与学校劳动实践,多重维度,智慧熔炼。
在肇庆市十六小学里,学生们正在上一堂手工扎染的劳动课,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解后,动手制作扎染的花式。学生余卓倬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学校开展的劳动课,不仅能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美,也让她了解扎染、喜欢上扎染。
该校副校长俞书凤告诉记者,学校的劳动课程涵盖了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三大类别,包括整理、编织、缝制、扎染、烹饪、种植、志愿服务等,将劳动技巧与科技实践活动等内容结合起来,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又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内容,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磨炼意志,体会劳动的快乐。
“这个是红薯苗,这个是空心菜,这个是辣椒。”在端州区黄岗小学“悦种圃”基地里,学生正在为自己种植的植物浇水、除草。四年级(1)班的赖芷琳告诉记者,在学校学到种植方法后,回到家也在阳台种植了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体会劳动的过程,让她收获了劳动的快乐。
该校教务处副主任陆智强告诉记者,学校创设了“四二三”家校社劳动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逸雅廊”“悦种圃”等劳动实践场所,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情感,并结合学校“砚道教育”特色,建设“端砚劳动实践基地”,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的《砚脉》校本课程、端砚浅刻课程、拓印课程,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成立“浅刻端砚”特色劳动课程——“小小雕刻师”小社团,定期邀请大师到校指导,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
肇庆市凤凰三立学校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走出校外开设农艺课,学生实地收割稻谷、打谷、捉鱼、制作豆浆等,一系列接地气的动手实践,不仅锻炼身体,磨练心智,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