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素有“活的自然博物馆”和“物种宝库”之称。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李瑞娟
峰顶轻雾缭绕,山间悬泉飞瀑。走进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树木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见满眼绿意,林间鸟鸣,一切生机勃勃。作为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素有“活的自然博物馆”和“物种宝库”之称。时间流逝,鼎湖山至今依然是众多生灵的栖息之地,原始森林依然生机盎然。这背后,是无数鼎湖山人的努力和付出。
“守山人”守护鼎湖山
鼎湖山树木园不仅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我国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还是唯一隶属于中科院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常年坚持严格的保护管理,旅游开发的范围占整个保护区的比例不到10%,至今还保有不少濒危物种。而它最主要保护对象——季风常绿阔叶林,已演替为本区域气候顶极森林群落。
这样的成绩,源自最初“守山人”的守护。1956年,在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的提议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树木园)正式成立,是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自那以后,鼎湖山树木园开启了守山、护山的历史。
据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介绍,纵观鼎湖山保护区66年的保护历史,不外乎“防人”及“防火”两大重任。数十年前,树木园的人员需要全力阻止附近村民进山砍树。有好几次,鼎湖山面临着砍伐开发的严重危机,幸亏树木园职工力挽狂澜,让鼎湖山免遭砍树的厄运,保住了核心区域。
防火则更是考验着鼎湖山人的意志和智慧。从早年的人工防火再到现在生物防火、科技防火,树木园的通过林分改造,构建起生物防火带。其中,科研人员选择了荷木作为鼎湖山生物防火隔离带的当家树种,为鼎湖山的防火事业出力。
在保护的基础上,鼎湖山树木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的科学家在此开展研究。如今,以鼎湖山为研究对象发表的学术论文多达2300多篇,出版专著达20余部。
绿色明珠光芒璀璨
多年来,随着鼎湖山人的不懈努力,附近村民保护鼎湖山的意识日渐增强,爱山、护山成为常识。他们知道野果是山里野生动物的食物而不再采摘;知道枯枝落叶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而不去捡拾;明白野生动物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觅食才能在残酷的自然法则下生存而不再去投喂……
鼎湖山依然是大自然赠给北回归线的礼物,丝毫没变。它仍拥有保存了400多年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孕育着野生高等植物1778种,约占广东省高等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桫椤、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记录有鸟类270种、两栖爬行类77种、兽类43种,已鉴定昆虫713种、大型真菌800多种,已鉴定的大型真菌占广东省总种数的70%。
鼎湖山也依然是野生动植物的乐园。透过红外相机镜头,人们可以看到白鹇拖家带口散步觅食,豹猫静静发呆,野猪在泥地打滚,凤头鹰悠闲进食,甚至还能看到在鼎湖山消失了36年之久的中华穿山甲再次迈开小短腿,慢悠悠地在林间穿行。
鼎湖山还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能量补给站”每到春季迁徙期,这里良好的栖息环境和充足的食源吸引了不少候鸟到这里或经这里北上繁殖。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鼎湖山新物种新记录不断涌现。仅今年以来,就已发现3种鸟类新记录。
科普教育品牌独树一帜
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让鼎湖山不仅是中外科研工作者的重要科研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科普基地。今年,中国科协公布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鼎湖山保护区成功入选,成为我市唯一入选单位。
自然教育课程和活动是鼎湖山树木园科普教育的一大品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教科科长彭丽芳是保护区自然教育课程和活动的设计者。她将自然知识科普化和科学研究科普化相结合,结合中小学生课程课标和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探究式自然教育课程和活动。从2019年开始,由她设计的系列具有实践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自然教育课程和活动陆续“上线”。
同时,树木园还进行情景化教学,让科普深入人心。“我们把如水质调查、空气检测、自然拾荒等系列体验式课程与鼎湖山科普教育硬件设施深度融合,进行情景化教学,让中小学生在游玩自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探索自然规律,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彭丽芳介绍道。
鼎湖山树木园的科普工作还走出鼎湖山,和13所学校共建,与国内各级优秀科普基地交流合作,到学校、社区和相关机构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开发文创产品,以此延伸鼎湖山科普教育链条,对鼎湖山科普教育品牌进行升级和转型。“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科普模式,每年让近万名中小学生“看见”鼎湖山。
彭丽芳说,“我们计划以肇庆新区中心小学专类园的建设为样板,将优秀经验复制到其他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广大家长真正看到在‘双减’政策下,孩子获得的成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